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红星传奇>第四一六章第十师团的末日(二)

汰坊子到滨县对岸黄河浮桥“距离也就!百五十里左古熙瑕甘师工兵团和教一旅工兵营乘汽车出,晚上旧点多就赶到了。

工兵团随车运来了在青岛缴获的日军汽艇和钢板等日军舟桥部队的装备,任务是帮助教六旅工兵营为教一旅的坦克、汽车搭建浮桥。

这个时候的日军并没有专业的州桥部队,只有在渡河作战时才配备舟桥部队,象十四师团强渡黄河的舟桥部队都是临时配置的。平时用做架设舟桥的汽艇都分散在有河防、江防任务的部队,大部分器材都储备在后方基地。反正他们占领了交通线,只要需要,几天时间都可以送到前线。结果,教导师占领天津和青岛,都缴获了一批渡河器材。

本来,教六旅早就在黄河上搭建有两座浮桥,都是用用钢索连接木船,在木船上铺上木板,过人和炮没问题,但过坦克就不行了。刘一民电令张洪涛派工兵营加固浮桥,保证重火力通行,就是要他们架设能够让坦克、汽车通行的浮桥。因为刘一民知道,在天津缴获的日军舟桥设备,一部分在教一旅工兵营,一部分让张洪涛要了去。教一旅工兵营带走的设备在教一旅东进渡黄河时就使用上了,效果很好。教六旅工兵营的舟桥设备在黄河上架一座浮桥是可以的,再多就不够了。但大军渡河,贵在迅。要是天亮后让日军现,不但浮桥不保,恐怕整个渡河作战的计划都会泡汤。

工兵团和教一旅工兵营赶到的时候,教六旅工兵营已经基本完成了一座舟桥。工兵团长任然、政委李增羽让开一辆汽车上去试试,结果没问题。于是任然让汽车回去接部队,启动柴油电机,在黄河两岸架起探照灯,指挥各营抓紧时间干开了。

教一旅工兵营和教六旅工兵营都有了架舟桥的经验,任然就让他们各带一个师工兵营,再架设两条舟桥,自己指挥其它三个工兵营抓紧时间又建了三座浮桥。这三座浮桥和教六旅工兵营架的浮桥不同,是用绞盘操作的,平时可以沉到水里,看不见。用时拉起来就行。这是刘一民早就要求的,工兵团在西安练兵时就开始练习了。只不过那时候没设备,是模拟练习。自从占了天津和青岛后,工兵设备生了根本性变化,日军有的教导师都有,日军没有的,教导师也从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的商行仓库里找到了不少。

等刘一民骑马赶到渡口的时候,教一旅的坦克、装甲车已经全部过完了,汽车却再次返回接部队了。倒是骑兵旅到的快,已经开始渡河了。

刘一民看了下表,距离天明只有五个小时了,算了一下距离,就觉得部队运动度可以用神二字来形容了,汽车不用说了,一个小时刃多公里的度,四个多小时就赶到了,而且可以接三趟人。骑兵度也不错,八个小时也赶到了,只有炮兵和坐胶**车的步兵到的晚,看来还得多弄汽车,最起码也得达到一次投放一个旅的水平,将来还得把大炮改成汽车拖运,那样子部队的机动性会更强。

这个行军度,在长征时想都不敢想。那个时候全凭两条腿,一天一夜走劲里就是飞毛腿了。现在如多里一夜之间就能到达,要是将来真正控制了津浦路和胶济路,把山东建成真真稳固的根据地,那调动大军南猛的战岂不是机动性更强么?

骑兵旅过后,是教一旅、教三旅、教四旅骑兵营和乘马的步兵,刘一民直接命令他们过河,然后就下令工兵团逐一拆掉舟桥,等部队过完必须拆除干净,把器材隐蔽起来,等候命令重架,以免被鬼子飞机现炸毁。

任然最早当工兵连指导员,后来当了工兵营教导员、工兵团政委,后来成了团长。多年的征战生涯,早就养成了他不骄不躁、工作扎实的作风。接到命令后,知道舟桥第一阶段的使命已经完成,师长说的对,必须尽快拆除,要是天明被鬼子飞机现了舟桥,那什么都完了,赶紧跑去组织工兵拆卸舟桥了。

,正

等到炮兵旅和各旅炮兵团赶到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这个时候还剩一座舟桥没有拆,汽车过后,各炮兵团从舟桥和五座浮桥上依次通过。

看着野炮一团、野炮二团、山炮团、中型迫击炮团、飞雷炮团和教一旅炮兵团、教三旅炮兵团、教四旅炮兵团一次通过舟桥和浮桥。站在黄河边的刘一民心里一阵恍惚,仿佛又回到了网穿越时的湘江边心中一股悲壮、豪迈的情绪就油然而生。那个时候红军遭受重创,困难之际。自己每战都走在队伍的最前边,许多战士都是因为自己的言传身教恢复了必胜信念。现在有了这么强大的部队,还怕小日本个乌!自己有比他们先进几十年的战略战术,打他狗具的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

只要不蛮干,过了这次扫荡,就放日军南下攻占武汉、广州又何妨?眼见德国人在欧洲已经开始按着历史的轨迹骚动了小日本必然会配合他们。到时候太平洋战争一爆安,呵呵,日军海空力量转向与美军掐架,那时候就是自己大规模收拾他们的时候了!说不定可以在日军身上来个三大战役什么的,那家伙,耍大了!

正在畅想,唐星樱带着孩子上来了。刘一民一问,才知道唐星樱受不了汽车的颠簸,改坐胶**车了。见刘一民一个人站在黄河边愣,唐星樱放心不下,就过来看他了。

刘一民把儿子抱起来,指着黄河说:“儿子,这就是黄河,再往下走就是黄河入海口。等你长大的时候,这里


状态提示:第四一六章第十师团的末日(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