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科幻未来>两球成名>第十一章 说客

时间溜走的很快。

德乙联赛其实已经在7月中旬就开始了。现在已经8月底了,两人还没捞着上场机会。

这到不是不重视他们,只是两人毕竟年龄都还不到17岁,找来更多是为了将来打算,并没有着急着马上看到效果。

德国人在循序渐进这种事情上,已经保守到了顽固的地步。卢伟和尤墨跟队训练快一个月了,连随队客场看比赛的希望都没有。

两人在训练中的表现其实相当抢眼。

巴西留学带来的提高很明显,放在卢伟身上,那是典型的实用派拉丁技术流,动作永远不夸张不花哨,效果却永远不多余不好防。

放在观众眼里,就是感觉防守队员像傻子一样,很难判断准确,跟上动作,即使偶尔跟住了,也是步子踉跄,动作狼狈。

无论是传,停,加速,变向,或者是稍微复杂一些的转身,交叉步,假动作之类,特点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简洁。

当然,如果非要再加一个的话,那就是再加一个字好了——快!

170的身高在德国长人中间简直是小矮人一般的存在,低重心高脚频带来的好处很直接:一对一很少有人能完全防住他!

不过,身体对抗上的劣势还是明显。成年队的训练中,对抗要求是很高的,裁判的尺度也比较宽松,更鼓励那些敢于拼命的家伙。一对一防不住他,那就二对一,还不行的话就层层设防,重重保护,惹恼了就用犯规来解决战斗。

卢伟其实也无心炫耀脚下技术,只是新来乍到还不太了解队友,很多时候单打独斗的效果更好而已。

主教练弗里德尔对他也是颇为赞赏,评价很高。当然,评价归评价,落实到行动中就有些无力。

还是小了点。而且,太瘦弱的话难免容易受伤,慢慢等机会吧!

尤墨的表现不如卢伟抢眼。

巴西留学两年带给他最大的成长,就是更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

初一看有些不太科学:咱去巴西不是学技术的吗?为毛更会使用身体了?

其实略一分析。就一目了然了。

脚下技术这种东西,想在两三年之内大幅度提高是不太可能的。对他来说,真正能从桑巴足球收获的东西,是通过身体来释放创造力,用那些常人难以达到。或者根本就想不到的方式,来完成动作。

换句话说,他去巴西两年半,就是玩儿去了!

他以前的比赛,透露出来的信息很明确——无论合不合理,他的选择都比较个人化。

这种随性的踢球方式,在熟悉的,有默契的队友们帮助下,会发挥出难以想象的作用。但在陌生的环境下,套路明确的战术中。他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朱广护很懂因材施教的道理,这两个得意弟子更是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打磨的方式也是下了很大苦功。尤墨这种训练方式,其实更多时候依然游离在比赛之外,并没有强制要求他按照战术的套路进行。

获得极大的自我选择空间后,他的创造力也频频让队友们傻眼,很多时候都是用自觉效果平平,别人镜片碎一地的动作来完成挑战。

当然,即然是挑战,那失败的次数也不在少数。

一个月左右的训练中。他和卢伟在训练中的优异表现确实有差距。一方面是成功的动作虽然惊艳,但失败的动作也很容易被人记住,留下出风头的不良印象。另一方面自然是来自队友的支持不够。

这种情况没什么好办法,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下。卢伟那种战术大师都经常和队友们不搭调,他这种孤魂野鬼般的踢法当然被人视为异类了。

不过主教练对他的期望值还是蛮高的。毕竟那届比赛他的表现太过抢眼,这又去巴西学了两年多,水平见涨是肯定的。

还有一点原因弗里德尔没太想到——这家伙个子不高但力量着实不错,天生适合对抗激烈的德国足球。

语言过关了,应该就能获得机会了吧!

————

尤墨和卢伟当然不清楚主教练大人的想法。他们也没兴趣四处打听求证。每天就是按步就班的训练,学德语,看比赛,偶尔还会下下厨房,帮着做做家务活。完全没有打不上比赛的焦虑感。

两个姑娘学习进度比他们快多了。江晓兰就不用说了,简直是如鱼得水。王丹虽然语言天赋比她差了一截,但出国经历其实不少,语言学习上更懂就地取材。

一个月下来,口语水平上王丹完胜众人,文字水平上江晓兰傲视群雄。

两个学中医出身的家伙就惨了,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渣”字都不足以形容,还得加上一个“烂”字才贴切。

更可气的是,两人居然丝毫不以为耻,还经常拿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德语来交流,完全不顾里面搀杂的汉语有多么的让人蛋疼。

被两位姑娘教训次数多了,尤墨干脆地耍起了无赖。

“有你们呢嘛,我慢慢学就是了!”

“卢伟那个货教我的,说加上中文学的更快!”

“放心啦,打不上比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人就是耐性好!”

江晓兰忍不住又念叨:“蒋叔叔上次都说了,主教练挺看重你的,等你过了语言关,能和队友们在场上交流了,就会有机会上场!”

尤墨当然知道她们在担心什么,笑着劝慰:“没事的,我才不会和国内媒体较劲,非要证明什么。”

说这些话自然事出有因。


状态提示:第十一章 说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