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言情总裁>秦时纪事>第66章 传说中的帝国图书馆

文渊阁作为机要重地,各种规章制度多不胜数,齐桓足足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从这些规章纪要中抽出身来,整理完杂乱的思绪,齐桓才有时间着手曝书一事,直到临近放牌,对此事才有了一个大概的流程。

放完牌之后,经过搜检确认没有夹带任何东西之后,齐桓才得以离开文渊阁。第二天一早上完朝之后,便直接入了文渊阁当值。文渊阁共有六名直阁事,每日只有两名当值以备应对朝中的各种要事,三日一换。齐桓虽然是直阁事之一,但因为刚来,目前还不用参加轮值。

王贺这几天都在观察着自己这个新任上峰的一举一动,揣测着他的脾气和喜好,对他来说,与齐桓这个前途无量的上峰走得近些,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毕竟齐桓身后靠的是谢淼之这颗大树,他可没忘了,齐桓之所以能入阁,全是靠的这位大学士的亲自举荐。

齐桓手下共有三名校理,王贺便是其中之一。王贺隐晦的殷勤齐桓看在眼里,在他看来,王贺这样的人虽然有些小心机,但并不引人反感,况且自己现在也确实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来熟悉环境。

“每年曝书之时,都是文渊阁最为热闹的时候,另外的两殿一阁也都会前来观礼曝书。”王贺一边领着齐桓往楼上走,一边解释道。

文渊阁不但是军机要地,同时也是整个大秦朝最负盛名的藏,通体以砖木建造,用的是“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观看上去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夹层,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极便于贮书。

齐桓一边走一边打量着楼内的环境,最下面一层面阔六间,一字排开,分别加以隔断;每层楼的西侧均为楼梯间,东侧均留出一小间空置不用,以防潮气。每层居中的三大间合而为一,取的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之意。

齐桓跟在王贺身后,步入了二层中最大的那间梁柱上雕着青、绿二色的水锦纹和水云带的房间,

“文渊阁所有的经史典籍都在这里,经类典籍十二万部九千余,史类典籍二十一万一千余。”王贺说道。

齐桓已经被整个房间密密麻麻的藏书震撼地说不出话来了,整个房间里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亦为可以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总计大小书橱共二十六口,每口上面都层层叠叠地排满了书,环顾四周视线所及,到处都是足有半人多厚的各种籍本,漫步其中真的恍如在徜徉书海,淡淡的书香一直隐隐绰绰地萦绕在鼻端,翰林院的藏书不可谓不比起来,却明缺少了一份沉淀和厚重感。

王贺见齐桓满目赞叹,也跟着附和道:“下官第一次进入这里时,也是同大人一样的反应,当时就想大秦朝所有书典的各种籍本应该都在这里吧?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的藏书还仅仅是文渊阁藏书的若干分之一。大人,这边走,司员那里有这些本籍的书目。”

齐桓点了点头,边看边往司员那边走。这里的司员都是由提举阁事从内务府中抽调,并不隶属文渊阁。可以说整个文渊阁的日常琐事都是交由提举阁事在管理,领阁事、直阁事等都不参与其中,提举阁事就像是整个文渊阁的管家,管理着各种琐碎事宜。

二层的司员是个年纪不大的圆脸年轻人,见齐桓和王贺到了这里忙上前行礼。

“我来这里只是随便看看,你不必多礼,这里的书目可否拿来让我一观?”齐桓问道。

那司员闻言,看了眼齐桓,目光有些古怪,王贺也是一脸的扭曲地欲言又止。

进了旁边的小隔间之后,齐桓终于知道问什么二人的目光会那么古怪了。“大人,整个二层楼所有的经史书籍的目录都在这里了,您还要看么?”那司员一脸小心地问道。

看着那足有半人多高的巨大典录,齐桓觉得脑子有些眩晕,他实在是没想到这典录能有这高这么厚,翰林院的藏书制度是每一百二十卷便单独成一录,所以虽然书录繁多,但大抵都比较薄,看起来也方便。定了定神,齐桓这才抬脚上前。

翻开厚厚的典录看了一会儿之后,齐桓便皱起了眉头,这本典录共分上下上册,上册记载各类经典,下册记载各类史典,经史大类下便是以数字编写的各类书籍名称,查阅起来十分不便。

齐桓皱了皱眉,看向那个司员问道:“这种录书方式也太过古板笼统了吧?查阅起来也十分不便,为什么不借鉴翰林院的藏书的录书方式呢?”

“大人有所不知,乃是从仁宗年间才开始修建的,那时候孝仁皇帝对此事十分地重视,专门派了朝中的几位大学士来协理此事,翰林院的录书一事是几位学士根据翰林院的藏书种类和各种成书情况定下来的,检录查阅都十分方便。而文渊阁.....”说到这里,那司员顿住,面露难色。

齐桓疑惑地看了眼那司员,“怎么不说了?”王贺在一旁有些尴尬地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开口补充道:“文渊阁的藏书却是从始皇帝时期的博士馆里面移送过来的,所以所以......”

齐桓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他竟忘了焚书坑儒一事了,怪不得这司员和王贺提起文渊阁的历史都有些遮遮掩掩的。这么些年过去了,秦始皇早已作古,但他的焚书坑儒带给这些文人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文渊阁的最初建立还是从仁宗皇帝(扶苏)起,那时候编检


状态提示:第66章 传说中的帝国图书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