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强秦>第二百八十五章 改制设想

见到扶苏都已经下了旨意天下洋了,那些因为实没事可干而对扶苏的婚姻大事如此上心的老人们才暂时松了下来,这也使扶苏如释重负。既然旨意已经下达了,扶苏也知道没有改口的可能,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了,而这事又不是短时间里能够有个分晓的,所以接下来他就将这洋的大事放了一边,又开始着眼国事、政事上了。

随着战事的结束,扶苏又遵循了西汉开国时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天下很是安定,既然有吃有穿,那些各地的姓也不会如以前那样总是想着造反作乱了。看到国家呈现出安定的情况,扶苏就开始想对现的政治体制动手了。说句实话,对扶苏这个有着现代思维的人来说,秦时所设置的三公卿制着实让他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虽然他做皇帝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对有些官员的职能却还是不甚了解,而且他也觉得这些朝的官位也太多太庞杂,实不利于国家机器的运行。既然我来到了这个时代,就应该改变了历史的同时对制也作一些修改,好让我华的展快一些!扶苏抱着这样的心态,就开始构思起了该如何朝变革的细节。

扶苏就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体系进行了比较,就连外国的一些东西也拿来想了一下,但是终他还是先放弃了二十世纪出现的那些什么君主立宪和民主制。这些制只有当民智完全开放之后才能使用,而眼下的大秦天下姓受教育的程可不是一般的低,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识字,不要说其他了。而且扶苏也知道如果真那么干了,所有的臣子都会反对自己,这种完全超越这个时代的事情是不会有人能够接受的。而扶苏的心还有一个他不想说出来的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凡人都有私心,一个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山当然是希望永远控制自己或是自己后人的手上,他可不是圣人,可以让权力从自己的手上面溜走。这样一来,扶苏就只能历朝历代的政治体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了。

若论国什么朝代为强大,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就会说出汉与唐,所以后来原的人才都称为汉人,而外国的华人聚集地叫唐人街。扶苏也没有和常人不同,他也立刻想到了汉唐两朝,然后他就继续想着这两朝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是可以让自己借鉴的。

汉朝作为紧跟秦后面的王朝,基本上保留了秦时的所有行政规划,只是其核心有了一点变化,那就是从法家提倡的严刑峻罚变成了外儒内法,正因为有儒家思想的统治,所以姓们才会安分守己,直到数年后实活不下去了才爆了黄巾起义。扶苏很自然地就决定也要将那儒家的学说搬来为自己所用,这对政权的巩固很有帮助,但是那一套他依旧不是很熟悉的官吏制,扶苏是选择无视的。

接下来他的目光看向了唐朝,科举制和三省部制是同时跳进扶苏的脑海的。对三省部制,扶苏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是一直沿用到清朝,足可见它是多么适合国出现了。而科举制也是一样,直到后世的什么高考、考甚至是公务员考试都是那一套的翻版。科举制可以使那些原理没有一点机会为官的姓也有一条路可以通往政坛,这样一来对开民智很有帮助,因为想要做官你就得读书,而读了书后人的才智才能开出来。而且扶苏也知道一旦这些人有了一个念想,那么他们就不会将心思放造反上去了,而会好好读书考圈名,这样一来无形自己就可以将姓们造反的可能压到了低。而且那些读书人会成为拥护自己这个朝廷的强大力量,所以扶苏认为这是很应该施行的一个方针。

决定了央的体系之后,扶苏又着眼到了地方上面,显然现的郡县制其实是不完善的,还不如汉朝的州县制,但是扶苏却还是想到了汉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地方的权力过大,导致军阀割据,后连皇帝都被人所挟持,而唐后期也如汉一般,所以他很自然地就舍弃了这两个朝代的制。若论内部的安定,扶苏觉得宋朝是个不错的样板,可惜有宋一朝的各种制实是太过驳杂,不是扶苏这样一个只是对历史稍有涉猎的人所能够搞清楚,所以他还是觉得应该用一下元明时的行省制比较好。

这几日里,扶苏就是不断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制与现的实情相结合,试图寻找到一套有利于自己统治和展的制,从而让大秦王朝能够象唐、汉一样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当然这一切现只是扶苏的脑海里慢慢成型而已,至于想将这一切全部实现,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够完全的了,甚至可能扶苏有生之年也未必能看到它的实现,他只是希望自己能走出这么一条宽广的路,而后人能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展,这样大秦才会得以长存。

而就当扶苏想到要与张良、陈平等相商此事之前的一日,他又想到了一个进一步的计划,那就是学那明朝成立内阁,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保证无论今后的皇帝是否优秀,至少有内阁可以处理政务。想那有明一朝,虽然皇帝有不少是不理朝事的,但是它的展却比起后来的清朝为快速,而清朝的皇帝可都是很勤政,这就是明朝的内阁制的好处了,纵然没有一个好的皇帝,只要内阁大臣足够明智,国家也照样能很好地展。

就这样,扶苏将自己所设想的一切都进行了整理,然后一日朝会之后留下了张良、陈平、韩信、蒙恬四个自己信任的人,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刚一开始,四人对扶苏突然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五章 改制设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