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2013>第五章 海洋农场
>

并不是因为陆地不能建房屋,而是因为此时末i过去才半年的时间。地球还不是稳定期,时常会有大大小小的地震发生。若是辛辛苦苦地在陆地建好房屋。那么很容易就会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

这种简易的漂浮屋最初是始于荷兰,那个身处在海平面下的国家。拥有着很强的对抗洪水与海洋灾害的经验和创意。这种漂浮屋实际上可以称为两栖屋,是由荷兰建筑师koenolthuis推出的。这种两栖屋是没有地基的,而是采用了中空的混凝土基座,并填放泡沫材料,令两栖屋遇水有漂浮功能。防水基座的底部由钢柱支撑,一旦chao水淹到基座就水涨屋高,房屋将会漂离钢柱,最多可升高约5米。房屋用滑链拴住两根5米高的停泊杆,在海上涨chao时。住宅会沿着停泊杆升降,而不会随波逐流,屋内的各种电线、燃气管道也都随着chao水伸缩。

这些两栖屋不只是单栋的建筑物,建筑师采用乐高积木的方式,每一栋两栖屋都设计成可以跟任何其他的两栖屋相互连结扣合,单栋的两栖屋组合在一起就会组成一片小区甚至城镇,可以直接固定在陆地之上,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更加增强了安全xing,所以现在从方舟上看过去。简直是在海洋上生成了一个个小型城镇。

而当洪水来临时,相互连结的两栖屋就会一起安全地漂浮在水面上,水涨得再高也不怕。而海啸就没办法了,但至少海啸应该会有预jing。在两栖屋内的人还有时间逃回方舟。

在末i之前,荷兰就已盖了几十栋这样的两栖屋,但因为造价相当昂贵。每120平方米的造价约三十万欧元,又没有末i的威胁。所以在荷兰推广得并不顺利。但在末i之后,却成了第一选择的人类住宅。在这些成片成片的两栖屋周围。都是覆盖了海平面的海洋农场。同样漂浮在海面上的两栖屋底座,然后上面种植了各种蔬菜农作物和水果。海洋农场上辛勤劳作的人并不多,因为海洋农场的底座采用的都是自动转化海水为淡水的装置,底座之下还都用网圈养着海水鱼类,一切都交由电脑控制,非常的方便。

只是,更令人震撼的,却是两棵矗立在海洋之上的“海树”。

这两幢建筑物被称为“海树”,是因为它们就像是在海面上生长出来的参天大树一样。

每棵海树都足有三十层楼那么高,上宽下窄,而且这还是在海面上的高度,海面下一定也有相应的建筑深度,在水上和水下都留出空间,是为了保持海树的整体平衡。这两棵海树都像是植物的树干一般,由三十个同心椭圆组成,实际上是一座开放式的锥形建筑物,上宽下窄,但因为每一层都种植着绿油油的植物,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

这两棵海树不是为了给人类住的,而是给方舟上的动植物所建造的。

毕竟末i之后的陆地环境,已经完全被破坏,在方舟之内生存的动物和植物毕竟没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所以这两棵海树便是它们新的栖息地。

海上的部分每一层的生态环境都不同,每一层都仿照楼房结构分出层次,仿造地球各处的情况,由z电脑控制湿度和温度,按照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来布局,然后让可以适应其中的动植物进去生活。而海树水下的部分便是各种海洋生物的乐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树最终会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就像在末i前有些海边国家会用沉船来充当人工珊瑚的做法一样,但它还有上层结构可以满足各种动植物的栖息需要。

海树的下部是中空设计,海水可以灌进其中,稳住海树的重心,而海面上则采用类似于石油平台的设计,一层层叠加,这样能保证整个海树的稳固。就算是有飓风刮过,海树开放式的分层建筑也会随着飓风而绕着中空部位的同心椭圆圆心摇摆,可以说除非是再有末i那样的浩劫出现,否则海树是不会轻易被掀翻的。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随着时间推移,这两棵海树终将会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成为稳定的动植物生长的家园。等到陆地环境好转之后,这里将会成为这片土地动植物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下去。

胡赐琛尚且是第一次看到这两棵海树,又是在离方舟很近的地方。因为怕这两棵海树随着洋流而飘走,所以都是用钢缆紧绕在方舟附近的。如果方舟需要离开的话,也会拽着这两棵海树一起离开的。

近距离观看,更是震撼。1号方舟足足有整整二十层的空间,都塞满了各种的动植物,还有许多冷冻胚胎与种子,所以这两棵海树虽然没有被塞满,但也预留出来许多动植物生长的空间,还能看到上面都有着若干人忙碌着,也不是很多。多是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工作者,想来应该是在查看记录生长情况。

胡赐琛这时才知道为何这么大的方舟所搭乘的人并不多,那是因为方舟已经集合了各种高科技,已经不需要那种原始的人力来耕种,所以也就不需要多余的人。况且方舟上搭乘的人越多,所需的食物和资源能量也就更多,这需要有个算式来计算,而胡赐琛相信,最终现在方舟上的乘客。就是最佳的数据组合。

天堂的路太窄,不能允许两个人并肩走过……

同样,方舟的也是……

如果掌控不好,那么现在他们面对的就将是比地狱更可怕的世界。

触目所及的景象。都是一片欣欣向荣,而且在左侧荒芜山野的映衬下,海


状态提示:第五章 海洋农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