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坛巨变,又一超级大院线的崛起!——明报晚报”
“六大院线乱斗,繁荣还是混乱?——东方日报”
“香港电影业的兴起,戏院遍地开花。——星岛晨报”
“李氏院线究谓何名?探电影鬼才的辛路历程。——华侨日报”
“……”
香港的那些娱乐记者们可不是吃素的,就在香港各大影视大亨们收到消息后不久,这些闻见了血腥味的鲨鱼们也纷纷聚拢到了李轩公司的大楼下,纷纷蹲点准备抢占第一手新闻资料。
这时候热闹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记者们,还有那些独立戏院和独资电影公司的老板,他们也纷纷跑上门拉关系,只求或戏院加盟或帮忙电影上映。
李轩一律把这些人给打发了出去,独资电影公司的老板交给冼杞橪处理,而独立戏院的老板则交给了王理泉,让他在这些人中审核出十家左右还不错的戏院,再加盟自己的新院线。
香港这两年来金融业、地产业还有制造业等等都是一片愁云惨淡,但是唯独电影业一片欣欣向荣之像。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经济好了,电影界欣欣向荣,经济坏了,电影界还是一片和炫之像。
比如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无数人倾家荡产,但好莱坞却发展得更加壮大。
香港这块巴掌大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
李轩名下的十家戏院里除了一家宝石戏院外。其他的戏院无不是从地产公司手里挖来的。不是独立戏院价钱贵买不起,而是那些独立戏院的老板大部分都不肯卖。眼看着电影世道好了。还把戏院卖出去干什么?
而李轩这段时间也很忙,不仅新院线的一堆琐事让他无暇分顾,公司搬家的事也必须让他亲自协调打理。
既然买了这么多写字楼物业,李轩自然不用再继续租用别人的地盘开公司,正好四海大厦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很不错,李轩便协调着众人开始搬家。
大厦临街的几层用来做商铺,然后在其中的二三层隔出一块地方改为四个多功能的电影放映厅,直接叫四海戏院。最后留下最顶上的四层作为公司自用。其他的楼层继续出租收取房租。
不仅公司搬到此地,李轩还开始在这里布置三个后期制作室。自从他组建院线的消息传出后,已经再也不可能去租借嘉禾片场的任何设备了。现在他也没有多少闲钱修建自己的片场,与其去租借别人的小场地,还不如自己建几个备用。
只是苦了王金了,因为后期制作室还在筹建中,所以这时候他只能跑去租借制作室剪片子。
不过他手快。这些倒不是什么问题。
总之这个四月,香港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两个,一个便是有“雨夜屠夫”之称的连环杀手林过云在高等法院被判谋杀罪名成立,依例判处死刑;另一个便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氏新院线,不少人都对这家院线的未来、前景以及影响之类的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一大堆。
不过不少香港电影人却是知道,这个暑期档香港电影圈怕是要热闹好一阵子了。
香港九龙尖沙咀。国欣音像制品专卖店。
“阿欣,给我租1到20集的《天龙八部》。”一个穿着白背心的矮胖中年人走进店子里叫道。
店铺的老板,很是年轻的李国欣问道:“啊,权叔你要一次性租这么多?这租价可不低啊。”
“这鬼天气,才五月初就这么热。我还是多租一点好。懒得天天跑过来换录像带。一次租20集,够我看两天了。到时候再来换别的录像带。”中年人,也就是李国欣口中的权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
“那行,20集也就是10盒录像带,每天租金是20港币,10盒录像带,押金也就是2000港币,等权叔你还带子结账时候,租金再从押金里扣,给,权叔你要的录像带,拿好!”李国欣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顺便又帮权叔把录像带包好递了过去。
“先放柜台上吧,我在你店里休息休息,热死我了,钱拿去。”权叔扯了扯背心,随手又掏出押金递了过去。
“ok,白开水免费赠送,您老尽管休息,就是陪我一起上下班都行。”李国欣接过钱调侃道。
“你这衰仔……”
李国欣,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名字,就跟康爱国和胡跃进这样的名字差不多。
当年李轩落魄得在梁记茶餐厅刷盘子时,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人也从闽南一溜烟地跑到了香港。当时的李国欣身无分文,不过比李轩好一点的是他有一个叔叔在香港,而且他的叔叔还开了一家布厂。
李国欣在布厂工作了几个月后,又跟着看好录像带生意的叔叔开始走街串户地卖录像带。
就这么一直卖了三年……
直到1982年初,李国欣终于用他那攒下来的二万港币,在尖沙咀盘下一家小店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录像带专卖店。
而李国欣也用这家小小的录像带专卖店从事录像带的售卖和租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让自己的资产翻了十倍,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富翁。
这时候录像机虽然是奢侈品,松下、索尼、东芝等等录像机品牌,在香港的售价都超过一万多港币。但是依然有一些中产阶级家庭购买了录像机,以便在家中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
但是录像带确实太贵了,基本是电影票价的十多倍,动辄一两百港币的价钱不是普通人能消受得起的,所以录像带租赁店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