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天萼>62张网黄天荡

金人连年南侵,武迫建炎帝赵构飘泊东海,寄社稷天下于一舟。

御前带刀侍卫吴央,忍无可忍,告别赵构,亲上前线督军去。

正月26日,吴央对送她的邓小乙,吩咐了一番后,下了轻舟,登陆温州。再次,踏上“一剑一马走江湖”的征程。现在的她,再不是四年前初出闺楼的少女,已经是历尽风雨沧桑的大姑娘了。身份上,乃朝廷要员。如今,成了手握生杀大全的钦差大臣,代天子督军。她先住进港口客栈,也休息,也对张俊明查暗访。

三年秋,张俊奉命驻守在越州阻击金军。其实张俊心里并不乐意,因为他知道对手兀术,是一员能征善战的骁将,多次打败过宋军,让他孤军留下阻击金国的王牌军,很是胆怯。

腊月底,张俊听到临安陷落,立即率张家军从越州向明州撤退,随之进入明州。原指望能赶上皇家船队,随皇上一起逃难。一问才知道御舟已经于除夕一早离开明州,已无海船供他使用,却收到皇上留给他的手诏。他再次感到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被迫准备迎战。

张俊在金军到来之前,在明州作了三项战斗部署。一是侦察敌情,二是争取民众支持,三是构筑战阵。

由于张军部署得当,乡军、乡民踊跃而奋勇配合。宋、金两军于城西17天中,展开了四番激战。第一战在高桥。高桥名副其实,是一座高高拱起的石桥,始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距明州城西门约20里。高桥,毗邻一片藕塘。

明州宋金对抗战,虽然战役不大,却系建炎三年唯一的一次,以宋军为胜方的战役,成了有名的高桥之战。

高桥之战,让鄞西一座原本默默无闻的高桥,名闻天下,并成为明州惟一的一座,被载入史册的石桥。接着,三战仍然在高桥,二战、四战在西门城下。

初八,三战时,张俊闻报,不仅金人援军即将开到,兀术也正准备亲临,赶紧对刘洪道说:“圣上有旨,命我前往台州从扈。”

16日,明州黑暗的日子。有条件、有实力抗击金军的明州城,在坚守17天之后,终因张俊、刘洪道弃守,陷落。城里抵抗的军民逃出城东南,有的抱着木头浮江而走,有的淹死在江里……

——————————————————

这,就是“高桥之战”中的张俊。吴央要对付的第一个,宋军主力将领。

我们从明州对抗战中,不难看出,张俊算得上一名骁将,有勇有谋、知兵善战。如果他坚守明州,或许能够延缓明州陷落的时间。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一是兀术率领的是十万大军,二是张俊领命的是率部“随扈”。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战而无望不说,如果拼死守明州,敌人分兵跟踪建炎帝,追杀到台州、温州怎么办?问罪的时候,他,人在哪里?况且,他也没有能力阻挡兀术,继续沿海岸掩杀。恐怕,他只能一路走在敌人前面,既“随扈”,又避之,让皇帝自求多幅。呵呵……

吴央登陆温州,张俊已经屯兵温州。而兀术,据报准备撤离台州返回临安。其部下分别占领临安、越州、明州。不会再南下温州了,因为心里堵的慌。无论他怎么“搜山检海”,连赵构的一根汗毛也摸不着。

——————————————————

四日后,吴央前往张俊军营。

“制置使都统大人,门卫报,上柱国吴大人到。”田师中报。

“吴央?快,随我前迎。”张俊立马起身,快步前往营门。自安阳一路来,他可太清楚吴央能耐了。

“啊哈,吴柱国,贵客、稀客呀,末将张俊恭迎大驾,快快有请!”

吴央一抱拳,表示谢了。径直往里走,毫不客气。她的品级,自然高他一大截。

张俊领她都统营帐,主宾就坐后。“吴大人,什么风把你吹来啦?”

“怎么?无事就不欢迎?自安阳节度府,到南京天申宴,你我亦可算老相识了吧!”

“那是自然。末将能够认识吴大人,乃三生有幸也。”

“张都统客气!将军勇武知兵,身经百战,乃陛下信赖之大将,前途当无可限量,就看将军能否把握时机了。”

“吴大人乃陛下身边红人,末将还指望大人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

“好说!那要看将军是否给吴央薄面了。目前,你麾下有多少人马?”

“原来万余,明州折损数百,又补上了,还万余。莫非,大人要调兵?”当着部下,倒是没有隐瞒兵马人数。

吴央看了一眼在座的杨沂中、田师中,没有回话。张俊会意,示意退下。

待剩他们两个,她道。“无事不登三宝殿,我自然是有事而来。我喜欢直来直去,此次前来就是为调用你的兵马,你可支持?”

“这个……大人可有陛下手谕,或者御营司军令?”

“就是说,如果没有,我休想调用啰?”

“大人为难末将了,没有军令,我哪敢擅自调兵遣将啊!”

“哦?你不敢?明州对知州刘洪道假传圣旨。然后放弃抵抗,撤军台州,致使明州陷落,生灵涂炭的是谁?”吴央往茶案上,重重扣下茶盏。

“吴大人!说话要有证据,可不能信口雌黄哪,末将可承担不起啊!”黑脸更黑了。

“证据?刘洪道就是证据。以你为榜样,你前脚拔营,他后脚开溜。好个守将,好个知州。建炎朝廷有你们这样的‘忠臣良将’,不兵败如山倒才怪。”


状态提示:62张网黄天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