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观之,赵佶虽然贵为天子,但居常喜欢以文士自居。嗜好茗饮,精通绘事,朝政之余,常常在宫廷里宴请群臣。或赋诗,或作画,或抚琴,或点茶,成为一时风尚。
赵佶,曾绘制茶画《文会图》,并亲著《大观茶论》,致使宋代饮茶艺术,达到极致。同时,也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的形成,产生了具体而显著的影响。
作为茶乡的茶人,更是感念这位君主,《大观茶论》极有见地的点评:“茶之为物,擅瓯闽这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即,赵佶点评道:茶叶这种东西,发挥瓯闽的秀气,饱含山川的灵禀。祛除体内滞留之物,能够使人清醒调和,那就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知道的……
其中,单点“瓯闽”,对武夷茶之名气与身价的抬升,影响极大。所以,茶乡茶人,十分感激与怀念,这位与武夷茶有着深厚渊源的皇帝。
大凡,茶农、茶商、茶艺师、制茶师等“茶人”,及其爱茶者、品茶人,凡论茶,往往没有不谈论,陆羽《茶经》、赵佶《茶论》的。
————————————————
茶乡茶人,这么地推崇《大观茶论》,感念宋徽宗赵佶,作为赵佶的儿媳妇,吴央心里,很是安慰。所以,也就对瓯闽(崇安、武夷)之茶乡茶人,感到很亲切。
离开梅里,吴近请当地茶主,带路前往五夫里。因为,吴央要去哪里凭吊柳永、柳三变。
五夫里,不仅是柳三变的家乡。按历史记载,翌年,绍兴13年,朱熹将会随母,选择这里,为定居、求学、讲学之地。就是说,五夫是朱子,完善理学,成之理学大宗之地。
择地五夫,朱熹除了受“柳永故乡”的影响,还会因为什么呢?山清水秀,毫无疑问。
宋代学府,在择地方面,没有不考虑山清水秀、清静宜人为前提的。
北宋书院,都是这样。
例如,著名的嵩阳书院,东西山岭环抱,溪水淙淙,环境十分清幽,自古即为读书胜地。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人才辈出。理学大师程灏、程颐曾在书院讲学。
又如,长沙的岳麓书院,俯瞰滔滔湘江,环抱鸟鸣林翠岳麓山。
五夫里(五夫镇),距离武夷宫,约70华里,35公里。
五夫里,早在晋代,即有一蒋姓官五大夫。也许,因此而得名吧。
这里,宋代开始,分内五夫里、外五夫里。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
宋,抗金名将刘子羽、吴玠、吴璘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
绍兴13年(1143年),朱熹14岁。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崇安籍的挚友刘子恽、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五夫创办兴贤书院,成为理学宗师。
因而,五夫里,可谓“群英荟萃”。
前往五夫里,过了下梅、上梅村后,继续前行。简直一水绕一水,盘山十八弯而登山。一路拾级而上,上一弯,一片藕塘,名副其实的莲藕之乡。
到了五夫里,就一处山村。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果然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走进五夫里,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学子们求学的足音。
村子,座落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村前是半亩方塘。难道说,朱熹将在方塘后面筑屋定居?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哲理诗《观书有感》,就在这里受到感染、启发而感慨吟就?
五夫里,物产丰富、人烟稠密。盛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螺等。
当晚,吴央一行寄居村民家里。正值藕白、莲饱之时。好客主人,让他们吃上藕片、藕羹、莲子馅饼。尤其一大钵清炖田螺,脆嫩鲜美,十分可口。还有红菇炖肥鸭、香菇肉片等等。佐以自家酿的米酒原浆,醇浓香甜。真是美酒佳肴,好不爽快。
夜晚,村里人听说来了京城的贵客,来了好多人。有人带来现炒的花生、葵花子、南瓜子,有人带来地瓜干(红薯干)、南瓜干、咸笋干什么的。主人家,则现钞一大盆板栗,作为茶点。
大家围坐品茶、唠嗑。
当问起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时,老人们回忆说,吴玠父亲吴扆(以声),年轻时从军,为水洛城(甘肃庄浪)寨卒。后来,升至乡兵指挥使,就把全家接走,定居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了。所以,吴氏兄弟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五夫里了。
当说到柳永,就热闹了。你一句,我一句,无不引以为傲。
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父祖移居崇安。系五夫里、上梅、白水(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
柳三变,有兄柳三复、柳三接,皆工词翰,时称“柳氏三绝”。
听说,柳三复、柳三接,有后人生活在家乡。吴央离开五夫里,返回途中,便在白水村,逗留了一点时间。
白水村,兴植荷花。柳永故居门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
吴央在此,久久伫立、浮想联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