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福晋们的美好时代>第111章 推进

接下来的事情无外乎就是空手套白狼,烈女怕缠郎。开在王府后院的无忧花到底是被来自草原上的大野狼盗走了。可是,花心你能缠得到,想要得到花朵……你当和亲王那一溜排开的儿子是吃素的?

不过,妹控女控的王府男人们到底是没能抵得过自家姑娘的心意,卓博喇库宜尔哈被德勒克轻松拿下。好吧,也不是很轻松,德勒克也是花了大价钱的。要知道,弘昼讨厌什么,广大的京城人民始终没能摸住脉门,但是他喜欢什么,我想就连各位看官也都一清二楚了——银子,确切的说是一切值钱的物件。如果是金银的话,重量绝对要大于形式。也就是说,你给他一个雕刻的精致无比的镂空金屏风,不如给他一块砸死人的金砖能让他高兴。

为了讨好一直不松口的老丈人,德勒克也是下了血本,一开始摸不着门路的时候还给各王府女眷们送过珠宝钗环,给各位大小舅子们送过名驹、蒙古宝刀、甚至满足了和亲王家最小的儿子永璔要一对大雕的无理要求,才明白即使连太妃都看好他,只要和亲王不松口,那也是毫无意义。而王府里那群即使“收人家手软”的人们,也只是手软了而已,完全没有开口劝导和亲王松口的意思——我们不拦着你进府,就算是不白收你东西啦。至于和亲王,即使知道那个天天在自己面前献殷勤的碍眼货将来就会是自家的女婿,也并不妨碍他故意吊着那小子的胃口。听说……他爹已经向皇帝递交朝拜的帖子了,诚意倒是挺够的。

蒙古亲王们都手握蒙古亲兵,平时也不在皇帝面前点卯,反而是皇帝有事没事就要去草原来个巡幸或者会盟以拉拢满蒙关系。所以这些蒙古亲王们颇有点二郎神那种听调不听宣的意思。更何况,为了让自己松口,德勒克的老爹甚至主动提出亲事在京里举行,如果条件允许(特指卓博喇库宜尔哈没有怀孕生病),就会让德勒克带着她每年回京一次——即使出嫁到蒙古的皇帝亲女也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待遇了。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不断施压下,和亲王勉为其难的同意了这门他压根不看好的亲事。不过,他提出,订婚可以,三书六礼进行到纳吉就被和亲王耍赖性质的给按了暂停,他表示,对于这个未过门的女婿,他还要进行全方位3600度的考核,那征什么的,再等两年好了,我家孩子还小。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对于和亲王这样有权有势又有文化的兵痞流氓来说,没有什么他想不到的折磨你的着。作为老丈人带着女婿逛妓院这种事他都干得出来!拖来拖去,姑娘也大了,倒是皇帝有些看不下去,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强制性的让俩人成了婚。不仅如此,第二年,老大不小的永琛在皇帝的旨意下娶了西林觉罗家的女儿。

至于为什么不是皇后的旨意,因为皇后终于在20年的时候生下了皇帝这辈子的小儿子,爱新觉罗永璟,至于那些个理应出现的十四、十五……皇帝只能表示呵呵,大清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大清,孩子还能是当初的孩子么?要知道他并不想让皇后这么频繁的怀孕生子,毕竟对身体有害。可是,皇后却不这样想,她拍如果不按着“固有时间生产”,她的那些孩子就要投胎到别的女人肚子里去了。

这种情况也不是没发生过,皇帝不过是“改善口味”的去了一趟纯妃嘉妃那里,就一击命中,永璇和永瑆就相继出生,简直不能再玄幻了。

早年间皇帝还会喜欢拿着魏氏当挡箭牌,玩玩捧杀的戏码,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深入,包括对周围人控制程度的不断加深,皇帝早就不喜欢玩那套了。魏氏早在永璂出生的那一年就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宫妃名录里,取而代之的是辛者库多了一个刷马桶的嬷嬷。魏家的人也被皇帝收拾的一干二净,翻不出一点风浪。

等到永琛家孩子都一岁多,永璋都娶了媳妇的时候,乾隆二十五年就在万众期待的情况下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对于乾隆二十五年去西山围场这件事,开始的时候,皇帝是拒绝的,但是各路大臣不断的劝说,每一年去学校检阅的惯例已经成型,不去的话,似乎也说不过去。但是在他4月庆祝了49岁生日的时候,一切就好像加了特效一样“duang~”,老子这辈子一没去过大明湖,二没见过夏雨荷,虽然前期出了个富察耗子,但是兰馨早早的就被我嫁回蒙古了,人家儿子都生下俩了,也没见什么不妥。清朝如今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国家,和大英帝国这样的国家也建立了友好邦交,签署了互不干涉瓜分协议……不是,是共同开发周边国家的友好协议。一切已经完全不同,去一趟西山围场,也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一直到弘历从西山围场顺顺利利的出来,他也没遇见一个翻过山崖闯入围场妄图认父的姑娘,而就当他把心中的那块大石头彻底放下的时候,我们故事的阶段性主人公“夏紫薇2号”,正走进北京城的打城门,即将展开她的寻父之旅。

我们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弯弯的穷摇奶奶所书写的,不过是一场批着古装外皮的偶像剧,和历史毫无关系。她不过是在参观某个陵墓时对着一幅画着三个美人的画像展开无责任联想而已。所以,除了转世灵通乾隆爱新觉罗弘历知道些皮毛之外,其他人是一点也不知晓的。

而皇帝,在躲过了西山围场那个坎之后,自以为高


状态提示:第111章 推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