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纸扎工艺更胜于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喜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清代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
明末“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兆恩)为超度死于倭寇之祸的大批无辜亡魂,设醮迎神,也更是以纸扎作为祭奠之物。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喜丧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近代民间,“喜丧”习俗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神祗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喜丧”风俗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受到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藉。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
丧俗的所谓“颂鬼”,实际上是安慰人.所以丧葬扎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qíng_sè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qíng_sè彩。
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封建迷信一刀切的历史原因,民间纸扎一度销声匿迹。
直至1977年,因宗教政策的逐步宽松而得以恢复。此后,纸扎文化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宇宙飞船、别墅、电视、轿车等新时代的产物也进入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日臻完善,规模蔚为壮观。
祭祀丧俗主要目的在于厌胜、巫术、符咒、兆验、占卜等。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便出现了各种招魂、拘魂、礼魂、送魂的丧俗形式。随着丧俗规模的不断扩大,丧俗艺术也根据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发展起来。
在我们家乡。一般的纸扎是供丧葬祭祀用的明器。从纸人纸马、纸器纸物,直到纸扎的房子。最后焚烧,以示对死者的供奉。这种习俗由来已久,逐渐地。纸扎竟形成了一种行业。我们村很多人,就常年以此为职业。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形成了规模,种类就变得多了起来。常见的纸扎有童男、童女、金山、银山、摇钱树,骏马、房屋和彩车等。近几年。纸扎又有电视、轿车、洋房、沙发、自行车、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生活用品,仿真性极强。
用乡间老人的话说,就是要跟得上时代。我们的社会在变,阴间的社会也在变。甚至,比我变的还要更快。
当然,有了纸扎,就有了很多关于纸扎的灵异传说。比比皆是的就是,纸扎被还魂复活,在人间做妖作祟。以行将就木的形体,危害无辜百姓。吸取他们的阳气。逐渐来充盈自己的虚体。
我起初以为,这些传说都是用来吓唬小孩子的。又或者是因为纸扎人太过逼真,而且在夜晚光线又不好,人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再赋予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传说。不仅吓唬了自己,更是吓到了别人。
可能有的人的确有这样的经历,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而留下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根,久久不能平复。而有的人,可能正是看到了人们有这样的畏惧心理。从而加以利用。做出各种各样的事迹,来为自己牟利。
不管哪一种,都是这些纸扎还魂传说的由来。
而我小的时候,一听老人讲这些。总是会津津乐道地在一旁听着。在听故事的同时,会加以自己的想象。当时并不会感到害怕,相反,还会感到一丝不曾有过的享受。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就逐渐地对此失去兴趣。因为。九年义务教育告诉我们:要讲究科学,要崇尚自然。不能封建迷信,不能危言耸听。因此,我也逐渐对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直到后来的一件事儿,让我彻底改变了这样的想法……
这件事儿,得从我的发小二胖说起:
二胖是我们村的一个小胖子,他和我真是的从小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孩子。要说我们的关系,那真的是比亲兄弟还铁!
二胖家是祖传做纸扎手艺的,他们就祖传四代都以此为营生。由于是祖传手艺,再加上他们家家规甚严,对纸扎手艺也是精益求精。因此,他们家做的纸扎,在我们当地那真的是堪称一绝的!
我也因为这样的缘故,才得以见识到各种各样的纸扎。
可到了二胖这一代,他们家这手艺就失传了。原因有二:一是二胖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又是家族里的独苗儿,根本就没人强让他学这个。二胖反倒是对抓鱼摸虾极其的感兴趣,我们家是以用船为营生的。因此,他才和我走得很近的。
这二来,是因为二胖因为一次变故,彻底变成了傻子,根本就没有思维去学习和创造这门手艺。具体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因为二胖家的纸扎做的极好,我们村和隔壁几个邻村的喜事儿、丧事要用到的,基本都是找他们家做相应的纸扎。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家的家庭条件就越来越好。可以说,当时那是富甲一方的财主。但是二胖的爷爷是个极其传统的人,对自家的财富从不显山露水。
但即便是如此,他们家富有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这个消息不知怎的,就传到了隔壁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