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网游三国之大汉雄风>八 心结解祖孙归心

赵括(?-前259),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子在当时是敬称,如老子、孔子、庄子等,并非因马服君赵奢之子得名。

以抛粮之法收人心一月攻破齐的麦丘,利用秦国和韩国之间的猜疑,离间秦韩使秦兵惊惧一月攻下阏与。足见其智勇兼备,初现峥嵘。与甘罗、蒙恬、韩非子、千里驹鲁仲连皆为当世神童!

然而他没能把神童的神话继续,代老将廉颇将赵军,败于长平,被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众口铄金,赵括至此彻底成为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的代名词。功绩全无!只有真正的历史学爱好者才能公平公正的看待赵括。

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中言道:“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叶风一边回忆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接着问老者:“然则老伯以为令祖是何样人?”

老者对曰:先祖将大军轻出,击敌不离,困于长平沁水之间,援军不至而粮草绝,以致赵军尽覆,陷家国于危难之中,若非老夫人与文王有言在先,九族尽灭也!三祖赵公兴以马服君之名改名马兴迁居西凉不毛之地。

这是很明显的怨怼啊!传了几百年的子孙还有这么大的怨言,赵括九泉有知必也伤心不已!想赵括虽然骄傲强狂了些,但是临阵举止适当,哪有如此不堪!胜者千古传唱,一败则遗臭万年!解不开老者心中的怨结,祖孙二人怕是真要终老山野了。

想到此叶风蹶然而起冷冷一笑:

“风原以为足下乃慷慨豪迈心如霁月之士,马服子亲冒矢石为国捐躯,慷慨悲壮!岂料汝见事不明,轻信谣传,怨怼先祖,不肖至极!!”

老者瞠目不知所言,心道这小子是什么人,我祖先的事我还不知道?况且人们都这么说,难道有错?这小子看起来激动地倒像先祖嫡亲后人!

“马服子赵公括之败虽有责任,却罪不至此!轻出作战是急功冒进了,然而安排的皮牢、晋阳守军四十六天不能救援,不然怎么能被困!”

“赵国之败不在马服君而在赵惠文王!身为王上临阵换将此忌一也!临阵换将指挥不灵,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马服子严明军纪果断裁撤将领,数败秦将王龁。”…。

“文王不用虞卿之计何总楚、魏,此败之二。赵之国力军力均不如强秦,赵国力困乏,不堪对耗国力,马服子率军出击有何错误!秦强将武安君白起以五十万军对赵二十万军,赵公括亡其大半,使强秦精锐尽失,将领死伤无数!武安君自称从未有此惨胜,若是你又能如何?”

“被困四十六日,狼草耗尽,杀马而食,马尽食人而赵军斗志不懈!试问天下间除了马服子还有几人能够做到?”

“秦昭王也说:长平之役,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赵军全部战死后,武安君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以及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以昭王之睿智、武安君之大才尚且敬服马服子,汝等子孙有何理由以赵公为羞?!子孙如此,赵公括于九泉之下必也愤恨不已焉能瞑目!”

叶老者骂的狗血临头!

老者沉思不语,良久之后仍是黯然道:

“公所言也是有理有据,思之不差,唉,奈何众口一词,我等明了又有何用。”

“足下真欲在此了却一生?以足下高龄却也罢了,可是平儿年未弱冠,莫非也要埋没一生?先祖受此屈辱,足下甘愿忍气吞声!?”

“当然不愿!”老者大声道。“公既出此言,可有以教我?”

“众口已成,想为马服子正名极难。”老者闻言黯然一叹,叶风微微一笑:

“然而可以为重振赵家声望!方今天下宦官当政,杀忠戮贤,民生艰难,不日必将天下大乱!正可效仿汝三祖后世伏波将军马援奋三尺剑争锋天下,声闻环宇,几百年后天下皆知赵家,不复累及马服子也。”

老者苦笑一声,:“名声在外,众人皆笑,焉能重用。”旋即正色道:

“公之志若何?”

叶风断然道:“为村镇则饱食乡老,


状态提示:八 心结解祖孙归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