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西晋当太子>第372章 波斯投降!罗马投降!

当君士坦丁大帝接到地中海海战失利的消息后,整个人都呆住了,尽管面对强大的大晋海军他已经有了失败的心里准备,但当这件事真的发生时他还是感到难以接受。同样这个消息在罗马、波斯两国引起巨大震动。

没想到看起来强横无比的盟军舰队,碰到大晋帝国的海军后竟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所有罗马人都知道,失去了海上力量之后,大量濒临海疆的城市都将成为大晋海军打击的目标。这对于有着漫长海岸线的罗马帝国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但是地中海海战的失利并没有击垮罗马人的抵抗信心,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在一起。一部分生活在海边的罗马人已经做好了向中北部撤离准备,君士坦丁大帝也做好了长期抗战的打算,他们相信凭借着剩余的近百万的部队,完全可以阻挡大晋在陆地上的进攻。

在罗马人忙于构筑自己本土防御的时候,大晋和阿拉伯联军并也没有停下前进步伐,洪武十九年, 9月20日,一万的陆战队在舰队的掩护下突然在叙利亚西部海岸登陆成功,一万多陆战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罗马叙利亚行省各个要点,打了当地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本来就因为海战失利而人心惶惶的叙利亚,这下彻底乱作一团,仅仅几天之内,联军就控制住了叙利亚的局势,随后向西横扫约旦、耶路撒冷等地,顺利和南边的阿拉伯大军会师。与此同时,联军舰队四处出击,纷纷炮击罗马滨海城市,给罗马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而随后,从夏威夷中转而来的援军源源不断的上了巴拿马共和国,然后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拉丁美洲。目的直指北美大陆。

洪武十九,10月2日,一直驻守河中地区的陆军主力部队在接到陆战队登陆波斯后方的情报后。立即发动了代号为‘女娲’作战行动。为了一战灭亡波斯,枢密院一共调集了二十五大军进攻波斯。若是再加上五万波斯附属部队,联军总兵力则高达三十万人。

与此同时,在南线,十万阿拉伯部队在两万远征军的协助下,开始北上进攻波斯,面对四面合围,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的庞大军力。波斯人强行征召了一百万大军企图阻挡晋军的进攻。

波斯军方叫嚣着要让晋人的鲜血散满整个波斯湾,并表示波斯人绝不向大晋帝国投降,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不放弃。

对于波斯人的叫嚣,大晋上下一点都不会小觑。虽然很多时候晋军经常瞧不起波斯士兵的战斗力,但波斯军队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波斯重骑兵,曾经给晋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者说,能够和罗马帝国对抗百年而不拉下风,就说明波斯人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

最重要的是。波斯人就要面临亡国的危险了,他们肯定会超常发挥的!人在绝境下往往会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因此战前,枢密院一再警告前线将士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必须稳扎稳打,决不可贪功冒进。

为了摧毁了波斯人的抵抗意志。前线厢军投入了近千门火炮,这些火炮中大部分都是是河中兵工厂生产的。现在的河中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完全可以支撑至少二十万大军作战,若是再加上之前河中囤积的弹药,大晋完全不虑担心后勤补给的问题。

近千门火炮的轰鸣,厢军的火炮数量和威力都完全出乎了波斯人的预料。原来波斯人已经做好寸土必争并和晋人同归于尽的准备,结果他们发现一上来先要享受猛烈的火炮洗礼。面对这种情况,波斯前线部队一下子被打懵了,很多人都变得手足无措起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办。

正是趁着对方刚开始的慌乱之际,厢军迅速渡过阿姆河冲向波斯防线,行动最为迅速的龙骑兵部队,一万龙骑兵一口气将波斯军队赶出了呼罗珊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巩固的阵地。随后主力部队跟进,继续向波斯腹地进攻,此后的一周内,超过三分之一的波斯士兵被晋军消灭。

与此同时,五万晋阿联军在海军舰队的掩护下,乘坐运输船,在塞浦路斯稍作休整之后,直接在小亚细亚南部登陆。至此,波斯和罗马之间的路上联系通道面临被厢军切断的危险,而波斯则面临被东西夹击的困境。

此外,自10月2起,罗马沿海各地区频频遭到大晋海军的袭击,称霸世界大洋的大晋海军已经牢牢控制住了制海权。短短数天时间内,罗马人就死伤了十多万人,近百万人变得流离失所。

至10月10日,各部队均在地面取得重大战果,五万联军部队和海军第七分舰队进占小亚细亚南海岸并建起滩头阵地;东线主力部队已经控制了包括呼罗珊在内的波斯大部分地区,并让霍尔米兹德三世在波斯东部建立了新的统治。

之所以将霍尔米兹德三世拉出来无非是为了降低波斯人对晋人的抵抗心理,果然当霍尔米兹德三世一出来,大部分波斯人在看不到获胜希望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随着大批波斯军队投降,远在泰西封的普西多尔彻底慌了。

普西多尔非常清楚霍尔米兹德三世对他的恨意,对方可以原谅大多数人,但绝不包括他。为了活命,他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向大晋乞求投降,眼下只有大晋能救他一命。就在普西多尔焦急地等待大晋回应的时候,远在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则下达了全面动员的旨意。

10月11日,君士坦丁大帝,号召全体罗马人勇敢的站起来一起保卫自己的家


状态提示:第372章 波斯投降!罗马投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