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仙传》书名是借用融合道教派系中的净明道、灵宝派形成的“闾山派”而来。我们在道藏里常看到的“神功妙济真君旌阳祖师感天大帝许逊”其实就是闾山派的祖师。根据一些典籍记载,道教三十六处洞天福地,其中就有一处在闽江之底也就是闾山界,它以福建为中心,覆盖广东潮汕地区、广西、浙江、江西、浙江、江苏的小部和我国台湾大部分。是东南沿海道行高深之士和有道缘的心善之人的长居地。当然典籍都是前人所写,也未可全信,也可不信。
所谓道行高深之士,按过程划分无非“筑基、圆光、元婴、合道”,这大致四种阶段,至于有道缘的心善之人,他们多后天功德深厚,这两类人都可入得“闾山”洞天。
“仙”是指仙人。在中国本土道教文化体系里,仙人的境界、地位、是明确划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等。有的以官位划分,又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再者修行层次上,“天地人鬼水”,洞房、黄庭、消魔,等等。为方便理解,姑且把大乘期的仙人,帝君们称为“至人”。这类仙是真正的做到了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而稍低点的金仙,如神王、天师、真君等称为“真人”。真人们也可活到与天地同寿的岁月,但是仍有所寄托还需要在漫长岁月中不断修持,以应对未知的天道劫数。再低点的陆地神仙和天仙,则可参考《庄子》里的神人与圣人。神人的寿命比圣人大概多出一倍,《南华经》记载,圣人寿纪上限为220岁左右,也是与天仙和鬼仙的寿元相似了。
还有一点要明确点到,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对“仙”是有误解的。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有着明显区别,这个概念搞不懂,可能就不太理解《闾山仙传》各路仙家的修为层次。佛教的“仙”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如婆罗门等外派修行者。而道教的“仙”是指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咒语,役使神力乃是常事,但却不会烦劳仙人,只说请下界、奉法旨等。若金仙、至人们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更不会有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道家的金仙和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类同于释门的成佛果位。
事实上,修到陆地神仙果位以上就可以与释门阿罗汉一般,没有了堕落轮回之虞。所以,不要想当然的把道家的仙人,当成佛家仙人来看。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中华道门仙家那样超然物外,他们依然有生死,甚至还要生育。(参考《杂譬喻经》)这些佛教提到的外道仙人修士,所求是死后生天,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功德福报。佛门的仙人,只是证得神通的外道修行凡人。
小说里闾山的修真世界仙家们修为划分,是参考现世道教仙人概念为理论基础。闾山界是道门为主的修真世界,所以法天地正气的大儒与释家佛爷们想同这里的高真擦出别样的火花,可能比较少。也是作者本人对佛家尤其显密一派,知之甚少的缘故,不敢乱写,对此深感惭愧,也望多多包容。但是作为小说,为突出趣味性,闾山界那些参考道教《道藏》而重名的大派、天境、法宝等,各路神王、帝君、真人、鬼仙间的恩怨争斗故事,可能会异彩纷呈,以图娱乐,切勿强行联系,以免引起不适。
尽量还原现世道家各门派典记中的祖师真实故事,融入小说时间曲线中,另外小说年代,约平行于北宋太祖乾德至太宗至道时期,约公元九六○一公元九九七这三十七年前后。而书主人公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会区别于其他自传体式的老套设定,读到最后你自然明白。
小说里各路仙家使出的各种神通、新奇灵宝、深奥符纂、神秘法决、罡步云手、奇门遁甲、巫医卜音等多借用现有道教名词,免得过多阐述。
最后补充,书中最重要的两种设定。
第一种,闾山仙界虽名为天仙大界,但九重天境和居于其中的神王、帝君们却是和闾山仙界,在同一纬度平行的。也就是说,天境和帝君的宗府乃至其真灵,就在闾山仙界某一地域,只不过低修为的仙家无所知而已,所以同为仙家门派,却修为千差万别就很容易理解。还有原因是,闾山仙界是单一平面的世界,也是仙家们的栖息地,若加入空间领域道场时空穿梭概念,就好比一个人抛弃现有的偌大家业坐时光机跑到月球去种地,实在是没必要这样写,也很容易打乱平行《道藏》的故事体系。
第二种,书中除了各路仙家的恩怨故事外,肯定少不了lún_lǐ关系的铺垫,比如父子、姐妹、兄弟等等。对于一些读者难免造成,“《道藏》里的仙家什么时候结婚、立业”的古怪感觉!这里一样参考现世道教神仙化身和分身的设定,它也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暗线,比如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是南极长生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华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