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说:“这个你尽管放心,你死后你母亲就是我母亲,你儿子就是我儿子。”
公元前515年三月二十九日(史记为四月丙子日,我查了一下,四月没有丙子日,应该是三月二十九日),公子光认为夺权的机会已到,便入见吴王僚,说:“臣从太湖请了一位厨师,做得一手好鱼,味甚鲜美,请王辱临寒舍尝之。”
吴王僚本想不去赴宴,又怕因此得罪了这位拥有兵权的堂兄,只得欣然允诺,答应来日便去。
连夜,公子光预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以便行事。
吴王僚虽答应,但恐公子光有阴谋,次日赴宴时戒备森严,从王室到公子光家沿途布满士兵,厅堂内外布满甲士,操长戟、带利刀,吴王僚也身穿三重盔甲,亲信更是不离左右。
厨师上菜时都要把全身衣服脱下来,换上专备的厨师衣服,每一道菜必先由左右先尝,以防有毒。
酒过数巡,公子光见时机已到,便借口脚有旧疾,疼痛难忍,需用帛带裹紧,暂行离席,躲入地下密室。
吴王僚不知是计,同意公子光所奏。
危险就此临近。
过了一会儿,专诸以厨师的身份进献鱼炙,手托菜盘,赤膊跪地,膝地前行,两列武士用长戟指着专诸,周身寒光点点。
鱼肚之中暗藏越国敬献的宝物——蟠钢剑。
剑太钢,遇阻容易断折;剑太柔,刺不穿多层甲胄。
蟠钢剑剑身小巧细长,用剂钢作剑刃,用柔铁作剑身,坚硬锋利,久用不卷刃,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剑工艺,也反映了公子光行刺吴王僚的决心和态度。
(剂钢是一种高碳钢,质地坚硬,但很脆,容易折断;柔铁则是一种低碳钢或热铁,质地坚韧,但无钢性。古人制剑时常把它们锻接在一起,“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这就制成锋利无比的蟠钢剑。)
行至吴王僚座前,专诸突然从鱼腹中拔出鱼肠剑首,不顾周身长戟入身,拼尽全力向前一跃,毫不犹豫的猛刺吴王僚。
好快!
一阵寒光闪过,鱼肠剑力透吴王僚的三重盔甲,穿透他的前胸,血溅当场,吴王僚死死的盯着专诸,气绝身亡。
(如果当时荆轲也是毫不犹豫的刺向秦王,而不是想着活捉秦王“以欲生劫之”以报太子丹“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之恩,说不定秦王也难逃此劫。)
一阵骚乱。
旁边卫士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
藏在地下室里的公子光知道专诸已经得手,发出信号,埋伏的甲士立刻冲出诛杀吴王僚部下,同时调集自己的亲兵攻占了王宫,但凡反抗者,杀。
哀嚎鸣天,血洗王宫。
次日,公子光取代吴王僚即位为王,是为吴王阖庐(u)。
一位威慑中原的霸主,慢慢从血光中狰狞挺立。
吴王阖庐双手拿起蟠钢剑,仔细端详这把穿透三重盔甲、成功刺杀吴王僚的利器,周身光泽黑亮,满刃花纹毕露,就宛如鱼肠一般。
蟠钢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善于相剑的薛烛第一眼看到时,犹如通灵一般感受到蟠钢剑中所蕴藏的信息,认为此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是一把用来弑君杀父、逆理悖序的勇绝之剑。
指尖轻弹,剑身发出萧杀之声,“好大的戾气”,吴王阖庐猛吃一惊,将它小心的放入宝匣之中,永世封存。
蟠钢剑,曾因藏身鱼腹之中,故名“鱼肠剑”。
吴王阖庐顺利登上王位,却整天愁眉苦脸,始终高兴不起来,不是因为弑君内心充满愧疚,而是因为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
得知父亲遇害之后,公子庆忌逃奔卫国,并周游诸国,希望联合诸侯,共同出兵讨伐吴王阖闾。
虽然公子庆忌是猛人中的猛人,但智商绝对不差,吴王阖闾曾经评价他:“明智之人,归穷于诸侯,不下诸侯之士。”
吴王阖闾曾第一时间派骑兵追杀他,竟追之不及,又命人乱箭齐射,却被公子庆忌空手接住或打落。
对这么一个可怕的对手,吴王阖闾自然会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又与伍子胥商量对策。
指望在战场上消灭公子庆忌,吴国将会同时陷入同中原诸侯、楚国、越国三方势力的斗争,这也是吴王阖闾最担心的。
所以办法还是只有唯一一个——行刺。
但此行刺不同于彼行刺,刺杀吴王僚只需头脑简单,有蛮力之人即可,刺杀天生神力、才智过人的公子庆忌,十个专诸都不够用。
这个人最基本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这个人要充分获取公子庆忌信任——成为左右心腹;
第二,要比公子庆忌更厉害——刺杀成功;
第三,忠诚——不忘其志。
简单点说,需要勇士,而不是猛士。
伍子胥想了想,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要离。
要离,吴国人,身高矮小、相貌丑陋,但是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练就一身剑术,武艺极高,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曾经因折辱过壮士丘迮(ze),被推为天下勇士。
在伍子胥的引荐下,要离与吴王阖闾密约会面,并答应了刺杀公子庆忌一事,但吴王阖闾觉得要离太矮,“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吕氏春秋·仲冬》),怎么可能杀了公子庆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