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保卫战成为大唐王朝救命的转折点,也成为古代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没有之一”。
楚庄王也面临这个问题——睢阳很难打,当即决定不打了,也不撤兵,而是采取围的办法,把你围的山穷水尽,到时不费一兵一卒,宋国自然会出来投降。
更让楚庄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围城,创造了先秦战争史上的奇迹——围了九个月,只比睢阳保卫战少一个月,要不然也可以写进记录了。
前几个月还好,双方相处的很和谐,虽说小摩擦不断,但大冲突还是很罕见的。
物质方面,宋国认为宋都粮储丰富,坚守大半载估计不成问题,可以和楚军死磕;楚军也觉得情况也很好,军需物资从期思县源源不断的运来,两军互相对峙,谁也不让谁。
坚守久了也不是办法,靠吃储备粮,宋国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到了来年三月,时间已过去六、七个月,宋国也乐观不起来了——粮食紧缺,死磕存在问题。
宋文公登上城墙,想看看楚国是否也在为粮食发愁,结果看见匪夷所思的一幕——楚军正在开荒,看样子楚军打算在这里住下来了。
这个邻居可不好惹,宋文公一下慌了神,连忙派人去齐国请救兵。齐国觉得你宋国把楚国派来出使齐国的人杀了,于情于理我都不应该来救,于是安慰宋国自己想办法。
宋文公又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报告急难。作为一直以来紧随晋国的宋国而言,晋景公觉得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萌生了想要救援宋国的意图。
大夫伯宗上前直言“不可”,并阐述了他的理由,他认为此时荀林父正在攻打赤狄,攻楚救宋的想法“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并且晋兵状态低迷,不宜同士气旺盛的楚军交锋,同时安慰晋景公,河流湖泊里也有污泥浊水(“川泽纳污”),山林草野里也暗藏毒虫猛兽,美玉也藏匿着斑痕,国君忍受点耻辱又算得了什么?建议等待时机,再图打算。
伯宗,宋襄公之弟,曾受宋襄公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改姓伯,其人“贤,好以直辩凌人”,晋景公见伯宗不为祖国着想而以事论事,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就停止发兵救宋。
虽然不派兵救宋,但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的,晋景公担心不管不问会让宋国投降楚国,于是安排大夫解扬去宋国做思想工作,大意就是让兄弟们再坚持一段时间,晋国大军马上就到。
晋景公觉得虽然不能派兵来救,但是我带来了希望啊!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宝贵的东西。”——刘慈欣
解扬这个人比较实在,晋景公相信他一定会把话带到。一般实在的人都不机灵,于是手脚不利索的解扬顺理成章的被楚庄王抓住了。
楚庄王正发愁宋国久攻不下,又听解扬说晋军不日便到,心中着急,就和解扬商量,让他说反话,到城下喊两句话,就说晋国救兵来不了了,瓦解一下军心,行不行?事成之后不仅锦衣玉食,还高官厚禄。
解扬很干脆,说不行。
过了几天,楚庄王施以恩惠,解扬还是一口回绝。
又过了几天,楚庄王继续施以恩惠,解扬答应了。
楚庄王很高兴,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让士兵陪同解扬来到睢阳城下,解扬清了清嗓子,调整了下音调,猛吼道:“宋国的弟兄们,顶住,晋军正在整备三军,很快就来了。”
楚庄王很头疼,觉得解扬比鬼还不如。
解扬也很无辜,对楚庄王说道:“没办法,我答应晋候在先,必须要先完成晋候交办的任务。”
楚庄王又急又怒,对解扬嚷道:“那你答应我的事情呢?”
解扬不慌不忙,一本正经的给楚庄王阐述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国君制订命令就是道义,臣下能完成命令就是信用,只有贯彻了道义的信用,才能保卫国家,造福百姓。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下臣所以答应您,那是为了借机会完成晋候的使命。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您,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呢?下臣以死完成了使命,大王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无憾。”
公元1363年,洪都保卫战。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以四万兵力顽强坚守洪都,抗击陈友谅十万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杀,朱文正发现快守不住了,派张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
张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热情接见了张子明,同张子明拉家常交心,目的是让张子明说反话,瓦解守军军心。张子明表示非常愿意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反话,让守军哗变投降。结果让陈友谅想不到的是,这个文弱的书生向守城将士准确的传达了援军即来的消息。
在这一刻,张子明想到的不是即将迎来的死亡,不是舍生取义的荣耀,而是守信,一种出于对“信”的坚守,一种“义无二信,信无二命”般对人格的极端考验,他的生命光华正是在这“信”的高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
随后被陈友谅杀害。
与张子明命运相反的是,解扬不仅没死,其焕发出“信”的大节与大义,被楚庄王赞扬,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