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间,邓国的三个大臣骓甥、聃甥和养甥把邓祈候拉到一边,建议趁此机会将楚文王杀了。三甥劝说邓祈候,楚文王狼子野心,做事不择手段,阴谋诡计很多,今天有胆打申国,将来必定要打邓国,不如现在除掉以免后患。
三甥说这话心里也没底,楚文王一直不引人关注,为人如何谁也不敢妄下定论,之所以这么怂恿邓祈候,是因为三甥中的聃甥和养甥在楚巴伐鄾时,曾经带兵帮过鄾国,此时担心楚文王报复,才出此阴招。
邓祈候哈哈一笑,觉得绝无可能,哪有外甥不认舅的?杀了他,邓曼非找他拼命不可,再说现在杀了楚文王,城下那些楚兵如何善罢甘休?到时不止我们性命不保,全城百姓估计也得遭殃。
三甥又建议将楚文王囚禁,胁迫楚国听命于邓国。邓祈候大怒,质问三甥,哪有亲舅舅能干的出这样的事情?
第二天,不知情的楚文王酒足饭饱之后,嘴巴一抹,继续北上伐申。
由于在外援和内应的双重加持下,南申国很快溃不成军,不出一年,南申国灭。
灭了南申国,就面临分地盘的问题。
前面章节已经阐述过,南申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北靠伏牛、东扶桐柏、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山,同邓国(今襄阳)南北相望,夺取南申国,南阳盆地如囊中之物,随枣走廊形同虚设,从此中原将无险可守。
这么好的一块地盘,巴国提议要和楚国分享,一边分一半。楚文王觉得有难可以同享,有福可以借一步说话。
巴国虽然不识字,但也不是傻子,都是带着目的性才和你走到一起灭了南申国,事成之后不分点地盘,对上对下也不好交代,尤其是打开进出中原的通道后,可以同中原诸侯直接做食盐生意,不用像往常一样,转几道经销商而被剥削利润,从此以后何愁不锦衣玉食。
巴国存有这样天真的想法就是把楚文王当傻子了,楚文王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分给巴国地盘,最多也是给你自由贸易的权利。
于是楚文王认真的与巴子协商,南申国虽灭,但此地不宜划分,如若划分,必然势弱,到时周王室各个击破,岂不是前功尽弃?
今南申国原为鄂国的一部分,想当初鄂国实力多么强大,周厉王动用宗周六师和殷八师都不能打赢。后来鄂国被周王室分割成了南申国等若干小国,楚巴联军才有可能险胜,如今楚巴决不能效仿周王室做法,将南申国进一步划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
然后楚文王非常体谅巴国的难处,认为巴国距离南申国路程遥远,管理不便,长驾远驭必然耗费国力,虽然巴国距离楚国仅几步之遥,但是楚国也不愿独享胜利的果实,然后向巴子建议将南申国设县,为申县。
最后,楚巴共同委派第三方——诸如原申国的俘虏彭仲爽为县尹,并由其所属的彭氏贵族对申县进行接管,人权事权兵权全由彭县尹说了算,每年上缴点赋税,由楚巴两国按比例平分。
同时巴国拥有进出申县自由权,可同中原商贸自由。
巴子看中的就是自由贸易的权利,对地盘的需求也没那么旺盛,另外巴国同巫咸国的矛盾还没理清,也无多余兵力外派,这时楚国又非常体谅的提出解决办法,便非常爽快的接受了楚文王的提案。
皆大欢喜。
最欢喜的还是楚文王。
楚文王事先已联络彭氏贵族,彭氏贵族也表态只要能让彭氏一脉不再居人篱下,便世代效忠楚国。也就是说,所谓的第三方,其实就是自己的人。
后来彭氏贵族信守不渝,为楚国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同时申县的兵也成为日后楚王能够直接调动的亲兵之一。之二是后来所灭息县的兵。
彭仲爽也因为能力出众,后被不喜政务的楚文王官拜令尹,成为楚国历史上唯一异姓令尹,并赐广地,世为楚大夫。
而向巴子许诺的自由贸易一事,实际操作完全是另一回事,凭楚文王心情来决定,高兴了让你自由贸易,情绪低落了便让你打包回家——人回去,包留下。
总之,不明就里的巴国吃了闷亏,楚国占了大便宜。
若干年后,等反射弧较长的巴国反应过来,同楚国拉清单的时候,楚文王也没占到多大便宜,甚至把命也丢了。
还是那句话,做人要厚道,欠的总归要还。
楚文王灭申,震惊天下。楚国的兵锋所指,不再止于秦淮之南,而是准备同姬姓诸侯一起,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一切安置妥当,楚文王凯旋班师,归国途中又留在邓国吃饭。
上一次是讲客气留在邓国吃饭,这一次是主动要求留在邓国吃饭,因为楚文王还有事情同邓祈候商量。
邓祈候大喜过望,自己的亲外甥打赢了强大的南申国,还把南申国纳入自己疆域,设置成了县,如此英明神武,做舅舅的脸上也贴金。
席间,邓祈候满面红光,意气风发,拉着大臣不停的向楚文王和随行武将敬酒,楚文王和武将表示出征在外,滴酒不沾,连连推辞,以茶代酒,邓祈候也很体谅,便同自家大臣喝的顶顶大醉。
楚文王和武将不喝酒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在等,等一件即将发生的大事。
酒过三巡,屋外突然杀声震天,火光四起,邓祈候诧异这时候怎么会有金戈之声时,一军士慌张来报:“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