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白公胜终于等来了机会。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晋国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白公胜大喜,第一时间建议令尹子西和晋国联手,合伐郑国,既不破坏当初的弭兵之盟,也大仇得报。
面对白公胜堆满希望的脸庞,一向表态积极的令尹子西突然间沉默了,自从郑国投靠晋国以来,楚国就丧失了观政中原的机会。
三年前(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令齐国一蹶不振,畏吴如鼠。
一年前(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会中,吴国对晋国实施武力,迫使晋国尊吴为盟主,一时辉煌无限,令楚国如坐针毡。
这一次,令尹子西准备借晋、郑之间的矛盾,重新令郑国改门换派与楚为盟,让楚国在风云莫测的中原形势中再次强势崛起。
复霸,是所有楚人的愿望。
盟郑,是楚国复霸的支点。
他语重心长的告诉白公胜,作为王室成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恩怨先放一边,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路线。
白公胜仔细想了下,决定以大局为重,同意了。
于是,令尹子西起兵救郑,并与郑国结盟。
本来事情朝着有利于楚的方向发展,但令尹子西又做了一件让白公胜异常生气的事情:“受(郑国)赂而去”。
白公胜顿时醒悟,所有的凛然都是堂皇,一切的允诺都是推脱,阻止自己报仇的不是别人,正是令尹子西。子西为的就是贪图郑国的贿赂,让一直希冀借楚国之力实现报仇夙愿的希望落空,他愤怒了,怒道:“我知道向谁复仇了。”
话虽如此,但也只是一时气话,自己仅仅只是一邑县尹,向位高权重的令尹复仇,无疑蚁同象搏,无奈之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面——磨剑,他希望借繁重的体力活来化解心中郁气。
昔日王孙竟然干起磨剑这种粗活,引起了司马子期之子子平的好奇心,他亲自过来观摩磨剑霍霍的白公胜,调侃道:“大哥好雅致,为何亲自磨剑?”
白公胜正在气头上,头也没抬,半唬人半玩笑的说道:“我这个人一向以直爽闻名,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我磨剑是为了杀你父亲!”
子平一听吃惊不小,立刻向令尹子西禀报。
没想到,令尹子西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未恐慌,反而镇定地笑道:“白公胜心知肚明,他是我召回来的,就如我羽翼下的卵,没我的庇护,他现在还在吴国做门客,怎么会杀我。按照楚国用人的规矩,等我死了,令尹、司马之职,除了白公胜还会有谁来当?他没必要着急。”
白公胜闻听了此言,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越发觉得令尹子西虚伪狡诈,自己几年来兢兢业业取得的业绩被他一笔抹杀,十分气愤的说道:“‘令尹之狂也’,不帮我复仇也就罢了,还公开侮辱我,我何曾受过他一丝恩惠,今后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令尹子西以为白公胜还在气头上,仍然“不悛(quan,不加戒备)”。白公胜却对令尹子西起了杀心,顺带也决定杀掉楚惠王和司马子期。
光明正大的杀掉一王二卿,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说只能造反,成功率是比较低下的,但既然起了杀心,就必须要坚持到底,这是白公胜为数不多的优点,他和心腹大将石乞经过仔细谋划,决定学习吴王阖闾的经验,派刺客暗杀。
一口气刺杀一王二卿,对于刺客的素质要求相当的高,除了业务水平非常过硬(“五百人当之”)以外,更需要能够接近一王二卿身边的人。
经过白公胜和石乞仔细观察和选拔,他们决定请一个叫做熊宜僚的人。从他的姓氏就可以看出,熊宜僚曾是王族之后,家道中落后沦落到南市杀猪为生,力大无比,是一个比较放心的人。
于是,白公胜和石乞满怀希望而去,同熊宜僚亲切的聊起了家常,在攀谈的过程中,白公胜就发现这个人确实厉害,气质不俗,心理素质非常好,而且还很聪明。
既然是聪明人,白公胜也不掖着藏着,直话直说,将自己的打算全盘托出。
结果很尴尬——熊宜僚不干。
先秦时期的刺客,绝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有钱就上的黑道人物,他们往往也有很高的道德觉悟,他们忍辱负重,所作所为必须要讲求“忠”、“义”、“信”,以天下为己任,对于所要刺杀的人物也要仔细揣摩,非残暴、恶毒不杀。
一句话,他们是一群有追求的人,不甘平庸,梦想青史留名,生死不惜。曹沫如是、专诸如是、豫让如是、聂政也如是,可惜熊宜僚不想做第五个人,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明君贤臣,是要背负万世骂名的。
面对石乞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剑,熊宜僚没有说话,只是用眼斜视着白公胜——寒光闪闪,不寒而栗。
“事成之后,司马就由你来干。”
“不干,我觉得杀猪就挺好。”
谈不拢。
石乞建议,既然熊宜僚不肯就范,不如杀了他,免得计划遭到泄露。
“不用”,白公胜阻止道,“熊宜僚不为利诱、不怕威胁,可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