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楚820>110、入郢

西风骚客倦游吴,吊古心怀此暂舒。鬼籙久应除佞嚭,民思今果庙神胥。

虽然邪正皆归死,奈有忠谗各异书。回首旧江江水在,怒涛犹是不平初。

——北宋·王令《过伍子胥庙》

对于郢都的楚人来说,这注定是一个最难熬的严冬。

因为它伴随着死神的脚步。

起初,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场灭国战争,从一座座边邑的灭亡、二十万大军的大规模溃败、楚昭王的出逃、子西的勤王,直到吴国的兵锋已经如寒霜一般直抵郢都城下。

人心惶惶,毫无斗志。

既然吴军还没破城,那么就涉及到一个军事问题:先秦时期多长时间才能把一座城邑攻下来?

如无内奸或者其他神力加持的话,答案是:时间很长。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攻城需要建造望楼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大概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所以,孙武建议:“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对于士兵来说,最不想打的仗就是攻城战,原因很简单——风险相当大。

但话又说回来,抢着攻城的士兵也不再少数,因为这种风险带来的收益也相当丰厚,先登上去是头功,功劳甚至超过斩将夺旗。

军队对这种“先登”历来都毫不吝啬,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个上城的人,敌我双方都能看见,对己方士气和信心的激励、对敌人心理防线的摧残都是决定性的。

韩非子在《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中,谈到一起吴起用兵的典型攻城战例:“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于是“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如果你能够在一场攻城战中“先登”,除了荣华富贵、会所嫩模,还足够你吹嘘一辈子,死后也吹。

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士贵,在墓志铭中还有一段记录自己“先登”的光荣事迹:“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

至于风险,打仗本来就充满风险,还不如一搏,靠清汤寡水的军饷,是不能走上人生巅峰的。

作为士兵,你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场景:

攻城前,将军捏着十根手指头,心里简单盘算了下还余多少军饷,然后振臂一挥:“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你的同伴一声欢呼,都冲了上去,后面的人也推着你冲,你脑子一片混沌,也就随大流冲上去了,顺着心仪的云梯往上爬。

旁边云梯上也有人在爬。

这个时候,城头开始丢石头、放弓箭,你在云梯上没办法腾挪,后面的人还斗志昂扬往前冲,催促你不要停顿,于是你只能硬扛,放弓箭你只能硬接,吐口水你只能……

还好,你不是最前面的一个。

你的余光总瞟到旁边云梯上的人从云梯上掉下去,他们被砸死、射死、摔死、被友军支援的弓箭乌龙死、各种死。

与此同时,在你前面的人都呼啸着掉下去了,过不多久,你是第一个了,不出意外也会摔下去。

恭喜你,守军没弹药了。

你来不及想,奋起鱼跃,第一个爬到城楼了,守军举刀砍过来,你本能地举刀砍回去。

后面欢呼一片——你“先登”了,美好的前程向你招手。

你的战友们信心大增,顺着你的背后也爬了上来,和守军厮杀,不出意外,城破。

刚才,天好蓝。

对于将领来说,他比你们更加焦急,因为在攻城期间,他除了给你们这些“蚁附”在城墙上的勇士们加油、射杀逃跑回来的懦夫外,还要防止支援的敌军趁机来袭,因为久攻不下必会兵锋折损、锐气被挫。

兵力耗尽、敌兵驰援之日,就是兵败之时。

对于元帅来说,攻城除了浪费时间、损兵折将外,最重要的是费钱。

《孙子兵法》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需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加上沿途千里转运粮草运费、日常往来开支、军饷、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天要花费千金。

这是财力和物力,属于直接费用。

还有人力——“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这属于间接费用。

也就是说,三万吴军多耽误一天,每天就要花费三百金,国内大约十万户不能从事耕作。

所以,打仗就要兵贵神速——“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所以,攻城是硬体力和硬技术活,孙武是非常反对的——“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要千方百计的将敌人引诱出来野战。

面对坚壁清野的楚国,如果郢都据城而守,坚持三个月时间,吴军不被饿死也会被拖垮,然后彼竭我盈,可以大克之。

但为什么楚昭王弃城而逃?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说来大家都不信——郢都没有城墙。

准确的说,是最矮处只有大约比篮筐高一点、采用“两版垣法”夯制的土墙,这种高度的城墙对一般的兵油子可以起到行动障碍,但对训练有素的吴军精锐来说,稍微采取点措施就能轻松越过,这也是楚昭王出逃的原因之一。

这种采用“两版垣法”城墙的做法,直到一百二十年后,吴起实施变法的时候才有所改观,将高度增加了一倍(“四版筑城法”),达到七米左右。

我们在电视剧


状态提示:110、入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