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神医>135、博望亭怀思

第二天公孙彧吩咐华伏芝和张央两人去买些采药所需的工具,后天一早四人便出发赶去终南山脚下的凤凰墟。刘病已还不会骑马,便跟公孙彧骑同一匹马。

出了雍门,过了泬水,再向南走。刘病已第一次出长安城,觉得样样都新鲜。当他们路过上林苑时,刘病已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禁不住地问道:“公孙叔叔,这里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美丽?”

公孙彧微笑着道:“这里叫做上林苑,是皇家园林,是你的曾祖爷爷武帝建的。”

刘病已觉得奇怪,怎么我的曾祖父这么厉害呢,可以建如此规模的园林?他怎么被叫做武帝呢?于是继续问道:“我的曾祖父是谁?”

公孙彧知道他迟早会问,心想早点让他知道也好,于是说道:“你的曾祖父可厉害,他是当今皇上的父亲,是前一任皇上,他的名字叫刘彻,是他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而不被匈奴欺负。”

刘病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道:“怪不得我也姓刘,我一直想问为什么我不姓公孙,不叫做公孙病已,原来我曾祖爷爷就姓刘。”

“是的,你也是姓刘,你是皇族。”

刘病已估计还不知道皇族是什么,睁大眼睛看着公孙彧问道:“叔叔,皇族是什么?”

“皇族就是皇家的人,你跟皇上是同一宗族。”

刘病已估计还是没有搞明白,想再问下去又不知道怎样问,便不作声。

一行人又继续向南走,约摸一个时辰后到了一处荒废的园林。见到这处园林,公孙彧真是五陈杂味,原来这里便是博望苑。自从卫太子出事后,这里便成荒园,杂草丛生,一派衰败景象。

公孙彧叫大家停驻片刻,便下了马,领着刘病已走进去博望苑,华伏芝和张央绑好马,也跟着一起进去。

迎面而来的还是感恩亭,由于多年没人打理,感恩亭看上去很残破,亭顶上布满蜘蛛网,栏杆上也是积满厚厚一层灰尘。

一行人穿过感恩亭,走进那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小径早已鞫为茂草,剩下路中间的一条小间隙依稀可辨这原是小径。假山仍然屹立在那里,但也是千疮百孔,估计是有人过来偷搬石头去用。

过了假山便是中央草坪,昔日绿草如茵,今变得东零西落。草坪中间躺着几个小孩子,旁边是一群羊在吃草,原来这里已经变成是小孩子放羊的天地。

见到公孙彧几人进来草坪,小孩子们立马起身看个究竟。公孙彧上前问道:“你们经常来这里放羊吗?”

小孩子刚开始以为是官家过来赶他们,显得有点紧张,后来见到公孙彧他们也是普通百姓的装扮,便放下心来,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孩子说的:“我们隔几天才来一次,这里四周都是围起来的,不用担心羊会走丢,草也好,适合放羊。”

公孙彧听完不停地摇头,心想这里本是卫太子广纳英才之地,现今却变成放羊地方,真是令人唏嘘。

走近博望亭,华表依然屹立在那里,通往博望亭的台阶却长满青苔。公孙彧拉着刘病已之手登上博望亭,亭子上面满目疮痍,栏杆也是破损难堪。想当年多少名人志士、各路英才纷纷倚立抒怀,现如今却人去亭空,只留下满地灰尘和零乱的遗矢。

站在昔日咏怀地,向前望去,公孙彧很是感慨,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华伏芝和张央都不知道公孙彧在吟什么,只觉得他很悲伤,刘病已更加不知道公孙彧在念什么,便问道:“叔叔,这里是什么地方?”

公孙彧看了刘病已一眼,再看看博望亭上狼狈的样子,长叹一声,说道:“这个地方名叫博望亭。”

“博望亭...”

华伏芝听到这个名字很熟悉,好像是在哪听过,就是一时想不起来,张央也想了一想,突然说道:“记起来了,听陆师兄说,博望亭乃是先皇为卫太子所修的一座园林,意在卫太子可以在此地结交各路英豪。”

公孙彧点点头说道:“我曾来过两次参加博望会。”

“听陆师兄说,卫太子每月都在博望苑举行一次博望会,无论贫贱富贵,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参加。”

华伏芝也想起来了,公孙彧微笑看着他,慢慢说道:“每月有一次博望会,但每一个季度都有一次大会,分春夏秋冬四次,这四次大会卫太子都会来参加,我参加了一次冬梅会和一次秋菊会。”

“师父,那你见过卫太子了吗?”

华伏芝忙问道,公孙彧指着栏杆说道:“两次都见到他,他就坐在这里,和蔼可亲地听着各方异士在各抒己见;第一次跟我一起来的是一位织草鞋的老哥,原本就住在我们医馆后面的同和闾,他老家在湖县泉鸠里,因一恶霸勾结官府霸占他的屋子,无奈一家跑来长安谋生;有一次在我们医馆里遇到一位三老,就是大名鼎鼎的壶关三老令狐茂,建议他来博望苑参加博望会,并将自己的冤情写成状子,投放在这根华表下面的木箱里面。”

刘病已一直都是静静地在听公孙彧的讲述,听到这里,忙问道:“状子投在木箱里面干啥呢?”

公孙彧指着那根华表继续说道:“那个木箱名曰缿筒,就是卫太子专门收集有冤情的状子用的,他会拿回去看,觉得真的是冤情会给伸冤的。”

张央也觉得好奇,忙问道:“师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来投状子。”<


状态提示:135、博望亭怀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