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朝堂之上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太子看了看身后的皇帝和皇后,又转过头对着文武百官,轻咳了两声道:“咳咳,此事兹事体大,众卿可有建议?”
位于文官之首的崔相站了起来道:“臣以为单凭此物的确难下定论,洛阳王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不假,但此物也的确在送往洛阳的贺礼中搜出。”
皇帝和皇后都坐回了椅子上,太子看着崔相继续道:“那崔相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臣提议,不如选派几位官员前往洛阳调查此事,待结果出来,再下定论。”崔相一番话摆明了要做个老好人,调停双方矛盾。
“众卿家觉得崔相的建议如何?”太子道。
“臣等附议。”满朝文武齐声道。
“洛阳王,你觉得呢?”太子看向了端坐在椅子上的李子衿道。
“臣以为如此甚好,尽早调查一番也好早日还臣的清白。”李子衿面无表情,看不出是喜是怒,是惊是惧。
太子点了点头,又看了一眼身后的皇帝和皇后,两人都没有出言反驳,应是默许了太子的做法。
太子又回过头正对满朝文武:“尔等以为派遣谁去洛阳调查合适?”
满朝文武相互对视,皆沉默不语。
这时,文官行列靠前的位置走出一人,跪在大殿中央道:“臣愿往洛阳调查。”
殿上百官抬头看了一眼说话之人,眼中流露出一丝惊色,随后又恢复平静,仿佛此人在这时出来合情合理。
“李少卿愿意接此差事?”太子双眼微垂,口中虽是反问,但心中却也觉得此人应是最好人选。
“是。”李少卿回答了一个单字,没有再多说,表达了态度。
“好。”太子点了点头,“那此行便由李少卿带领两位御史台官员前去洛阳调查。”
随后,太子又在御史行列中点出了两位官员。
在太子交代了一些其他事宜后,随着苏公公一声“退朝”,皇帝、皇后以及太子率先离场,接着满朝文武一阵山呼,便纷纷退去。
英王李轩走到了李子衿身边,抿了抿嘴唇,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殿下可还有事?”李子衿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看着难以启齿的李轩道。
“我相信王兄是清白的。”李轩踌躇了一番,最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李子衿微笑的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只是一双眼睛仍旧停留在李轩身上,仿佛在等待下文。
“刚刚不是我不想替王兄辩驳,只是刚才那种情况,若是我站了出来,恐怕只会雪上加霜。”李轩站直了身子,看着李子衿的眼神耿直清澈。
“你明白就好。”李子衿没有责怪李轩,只是微微点头道。
说话间,夏侯莫擎和鹿鸣也走了过来,将李子衿扶起。
“此处不是说话之地,我等先告辞了。”李子衿道。
李轩朝着三人拱了拱手,李子衿在夏侯莫擎和鹿鸣的搀扶下转身离去,李轩看着三人的背影咬紧了嘴唇。
待三人走出了含元殿,殿门外一侧又走出三人。
“贤侄,对于此事你事先可还知晓?”居中一人正是靖国侯卢远陌,跟在他旁边的分别是另外两兄弟卢远量和卢远志。
六人一边下着楼梯,一边交谈。
“不知。”李子衿答道。
卢氏三兄弟倒吸一口冷气,看着李子衿的眼神中不禁多了一分钦佩。在不知此事的前提下,却还能镇定自若,这分心性绝非常人能比。
“那贤侄认为,此事该当如何?”卢远陌继续问道。
“身正不怕影子斜。没有做过的事,旁人再怎么泼脏水也是虚妄。”李子衿淡淡道。
卢氏三兄弟点了点头。
“如今太子派东坪郡王前往洛阳调查此事。李逸清和你可不太对头。”卢远量思索了一番,皱着眉头道。
李逸清和李子衿同样是皇室宗亲,两人在朝堂上是出了名的不合。
至于为什么不合,便要从两人受封那年说起。
两人同年受封爵位,又同样是亲王之子,李逸清按常例封了东坪郡王。
而李子衿却由于身上战功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先是被封鲁王,后又改迁洛阳王,要知道以洛阳为封地,自大唐开国以来还从未有先例。
两人同年受封一事常为人说道,再加上两人之间政见常有不合,就此便结下了梁子。
李子衿笑着摇了摇头道:“我相信我和他的个人恩怨不会影响他的判断。”
的确,李逸清虽然是皇亲出身,但他能走到今天这步也不全是靠着身上的皇家血脉。
李逸清断案是出了名的清正,二十多岁便坐到了大理寺少卿这个位置。
虽然政见不合,但对于这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堂兄,李子衿打心底也感到佩服,要知道同为大理寺少卿的狄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听到李子衿这番话,卢氏兄弟又是一阵点头,心中不住感叹李子衿这份气度。
几人谈话间,不知不觉便已走到了宫门外。
“多谢几位叔伯的关心,若没有其他的事,侄儿先告退了。”李子衿朝着卢氏兄弟一拱手道。
“贤侄保重。”卢氏兄弟也朝着李子衿拱了拱手,眼中多少还有着几分担忧。
接着,几人回到了各自的车驾上,李子衿也在夏侯莫擎和鹿鸣的搀扶下坐上了王府马车。
一行人回到了京城王府,大厅之中,没了旁人,几人再度交谈了起来。
“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