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走西口之天山行>第16章成家立业
到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

李梓上班一个月多月时间就嫁给了自己深爱的男人,新房就是田苗的单身宿舍。

跟随田苗第一次进了他的单身宿舍,李梓一脸幸福得打量着一大一小的两个屋,他俩今后的家。

里屋一张用木板搭建的单人床,床上的被褥竟然还是田苗上大学时的用品,就连洗脸盆、洗脚盆、喝茶的水杯、暖瓶等生活用品都还刻着“八一农学院”几个大字。

屋里的摆设可以用家徒四壁形容都不为过,这哪里像毕业一年多的技术员的宿舍。

田苗的工作每月都有四十来元,他不会是把钱都存起来等着娶媳妇吧,李梓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只见田苗挠着头皮不好意思得讪笑道:“我的工资每月就留点生活费,剩下的都给弟弟妹妹了。”

大弟弟田穗高考时填报志愿过高,没考上大学,心高气傲的他不听田苗的劝阻,不去上补习班,先在家跟爸妈种了一年田,前阵子跑到田苗这里要了四十多元回江南老家去闯荡。

二弟田庄是新疆财经学院大二学生,三弟田草考上了伊犁畜牧学校,小妹田豆在县中学上初二,爸爸打算把堂弟狗剩子送到伊宁市八中上学,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这些年来,为了减轻爸妈的负担,弟妹的生活费都是田苗一个人承担的。

工资不算低的他承担了弟妹的生活费,哪里还有钱买生活用品呢?!

李梓从口袋掏出来她存的120元钱交给田苗,“咱俩都结婚了,总得把家收拾得像个样吧,这三大件也得备齐吧,后天发工资,咱俩的工资加上我存的这些钱能凑200元,去添置家具吧。”

结婚成家、养儿育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新疆,每个年代结婚都烙下时代的印记。

田苗听老辈人说过,50年代,家境条件不错的城里汉族人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是弹起冬不拉(新疆一种两根弦的弹奏乐器)、骑着高头大马、撒把糖,亲戚街坊四邻过来热闹一下算是结婚了。

60年代开始有点讲究了,备齐大床、八仙桌、五斗橱这“三大件”算是相当不错了,姑姑田坤蓉当年嫁给别克波拉提时,别克家就备齐了这“三大件”。

由于新疆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年轻人结婚的“三大件”都要比内地城市的节拍慢那么一两步,甚至错过一个年代。

70年代,新疆家境不错的城里人的“三大件”是大衣柜、缝纫机和手表。

80年代后,新疆各族人民消费水平渐渐提高,城里人的“三大件”是自行车、收音机和单缸洗衣机。

田苗寻思着,自己骑了三年的燕牌自行车有七八成新,还能用,再说俩人住在单位宿舍上班近,没必要浪费钱买新自行车了。

可是这北京白兰牌单缸洗衣机就得190元,他跟李梓东拼西凑的这200来元哪里够用呀。

田苗在单位财务室预借了200元,这对新人花了230元买了收音机和单缸洗衣机。

剩下的钱又找木匠做了一张双人床、桌椅板凳家具啥的,买了些餐具和生活用品,俩人做了身新衣。

经过李梓的精打细算,他俩婚房有了家的样子。

可是钱真不够花的,开支完这一切已囊中羞涩,无奈之际,田苗想起了上大学在货场装卸货物挣钱的事情。

为了凑够举办婚礼买花生、瓜子、糖果、香烟的费用,他瞒着李梓骑着自行车到八公里开外的货场继续干装卸工。

年轻的田苗为了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每逢周末起早贪黑装卸货物,不惜力的他挣到了20来元钱后,全部交给了妻子李梓。

看着手中的一把子零钱,李梓追问田苗钱的来路,不得已,他只能实话实说。

李梓搂着这个比他低三公分的男人,心疼的泪流不止,她知道,田苗就是她一生依靠的大山,安如磐石,屹立不倒。

春节前一周,俩人的婚礼在单位职工食堂举办,按照当年乌鲁木齐市城里汉族人举办婚礼的流程,单位领导拿着俩人的结婚证当场念了一遍,简单说了几句祝福话语。

这时的婚礼没有筵席,圆形餐桌上摆放着新人购买的花生、瓜子、糖果、香烟、香茶等,被邀请的好友和同事围坐在圆桌旁嗑着瓜子、喝着香茶、天南海北得諞闲传子(聊天)。

当年婚礼还没流行收礼金,来参加婚礼的来客几人凑钱买些暖瓶、盆底印着喜字的脸盆、大红被面、床单、布匹啥的生活用品算是搭礼了。

当然也有些脑子活泛的年轻人会搭个三元、五元的礼金来庆贺这对新人。

入洞房闹新房是当年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田苗和李梓的校友三十几个人挤满了一大一小的新房。

调皮的男生将一颗糖用线绳绑好后站在方凳上,让田苗和李梓同时用嘴咬这块不大的长条糖,在当时一切还都比较保守的青年男女来说,这已是很刺激的场景了。

众目睽睽之下,李梓有点羞涩,咬了几口都没咬上,田苗身后几位拿着鸡毛掸子、扫帚的男生,见李梓没咬住糖果,就抡起鸡毛掸子和扫帚揍田苗的屁股。

看着被打得呲牙裂嘴的田苗,李梓心疼,豁出去了,她对着田苗递了个眼色,她先主动轻轻咬住半块糖果。

等李梓含着半块糖闭着眼羞涩等待田苗咬剩下的半块糖果时,望着新婚妻子轻颤的眼皮、红嘟嘟的唇微微张着等他采撷。

田苗脸部微微侧着用牙齿


状态提示:第16章成家立业--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