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因就是刘佩教会了村民们如何利用温度计快速、大量的孵化鸡鸭,而且他还出钱在每个村庄里都成立了孵化室和圈舍,开始大量饲养鸡鸭,好给他的手下提供充足的肉食。
俗话讲的好,家有百万,带毛不算!如果卫生搞不好,一场鸡瘟或者鸭瘟过来绝对是死伤惨重、鸡犬不留!搞不好还会传染到人身上,爆发一场小瘟疫。而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再讲通了道理,村民们就会自发的维持村庄里的环境卫生。
至于杨景发感觉到的生机勃勃就更简单了。刘佩来了之后,村子里多余的青壮有了出路去当家丁了!不仅不消耗家里的口粮了,还能往家里挣口粮。着一进一出就是两个人的口粮!这让每个家庭都宽松了不少。
而且刘佩还建设了几个小作坊,还帮大家饲养了大量的鸡鸭和牲畜,帮大家开辟了新的财源。就这样,以刘佩为中心的一个经济小循环建立了起来。
以前的时候,村民们每年的辛劳总是换不到一个温饱,只能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大家平日里自然连动都不太愿意动,免得消耗不足的口粮。那时候的人怎么会有精神?
而现在村民们家里的粮食储备增多了,收入增多了。能吃饱了饭,自然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会更加辛勤的劳作;而辛勤的劳作会换来更多的粮食和金钱,这些东西又会带来更大的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村庄又怎么会不显出生机勃勃的样子呢!
杨景发在马上思考了很久,他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他只是明白了自己有什么感受,而不明白自己感受的真正原因。他扭头对右侧的家丁问道:“你觉得刚才的村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那个家丁茫然地眨着眼睛说道:“没有啊!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杨景发不满意的摇晃了一下脑袋,又向左侧的人问道:“你呢?你有什么感觉?”
那个家丁同样干脆的摇摇头说道:“没有任何感觉!一切正常。”
杨景发叹了口气,他对手下的榆木脑袋表示绝望。他知道自己手下的家丁打仗都是好手,让他们思考些事情可就难了。只有留在家里的那个叫杨迁的家丁才能给他帮上忙,是他真正的心腹。
杨景发是很小心的人,在他离家出外的时候总是留着杨迁看家。同时杨迁还是他的半个智囊。家里有什么事情他都会跟杨迁商议一下。但是遗憾的是,今天他出门在外,杨迁在看家,所以没办法给他建议。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离开那个村庄很远了。杨景发忽然发现前方出现了一片非常低矮的建筑物。这让他感到很惊奇!以前这个道路两侧可没有这些粗陋的建筑物。
于是杨景发稍微催快了一点马匹的速度,走到前面仔细观看。结果他发现那些建筑物实际上就是地窝子。地窝子严格来说不能叫他建筑。它只是在平地上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木头在坑上搭起一个稍高的架子,在上面铺满茅草充作屋顶,方便住人的临时性举措。
杨景发没见过地窝子,所以他仔细的看了看也就明白了这些建筑物的用途。是流民们自己搭的临时居所。现在天色还早,壮年的流民们似乎都不在窝棚里。整个一片的区域里只有孩子们在嬉笑打闹,还有几个上年纪的人在修缮地窝子的棚顶。这让杨景发感到很惊奇!
杨景发不是没见过流民。在他的印象当中,流民搭建的窝棚都是杂乱无序的,而不像这些地窝子那样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而且流民向来都是肮脏的。脸上总有洗不去的泥巴和灰尘。那厚厚的泥巴和灰尘也掩不住他们脸上的麻木和绝望。可是眼前的几个老流民却不一样。他们的衣服虽然破旧,但明显看出是洗过的。脸上虽然仍旧有着苍白和麻木,但眼睛里却有希望的光。
看着这一大片地窝子,杨景发就知道这些人是刘佩招来开荒的。粗粗数去,这里大约有三十几个地窝子,大概能有一百多人。想来还有其他的地方拄着流民。
这时候那几个老人也看到了这队人马。老人们忙不迭地收拢孩子们,然后用敬畏的目光看着这队人马走过。看着那整齐的地窝子,杨景发突然对自己去浮山村目的有了一些怀疑。因为据说刘佩已经有一百多号家丁。如果这些流民再帮助他的话,自己还能顺利得手吗?
杨景发刚这么一想,自己又赶走了这个想法。这些流民有什么用?那一百多个家丁又有什么用?那有自己的家丁厉害!最重要的是,自己还是官身!量他也不敢拿自己怎样!不过也许自己应该少要一点才是对的。好吧,看在他收拢了那么多的流民,又买了不少荒地的份上,那就少要一点。收他3000两银子算了。以后每批货也少抽一点水!想到这里,杨景发的精神又好了起来。
杨景发带着人赶到浮山村的时候已经是太阳快下山了。这时候正好是出去拉练的时间,大部分人都不在营地里。只有火铳手们因为老婆传授刺刀术才留下的。火铳手们正搂着火枪坐在地上,看刘佩在前面演示讲解动作。
就在刘佩刚做完一个突刺动作的时候,就听有人喊到:“大当家的,啊,不对!不对!家主,卫所的杨千户带人马上进村了。看着样子不像是带着好心来的!他带齐了家丁,还带着一队步卒!”
刘佩听了一皱眉,抬头看去,认出了喊话的人是刘江的一个随从。这时启奇涛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