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样的朝会中,只要蔡京没有开口,其他人谁也不敢开口不是?
体制就是这样,任谁也别想出风头!
“太师不用这么客气!朕让你们发表意见你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不能什么事情都让朕绞尽脑汁、你们却坐享其成?果真如此,朕要你们这些文武大臣、军机要人干嘛?说说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实在不行,抛砖引玉也算!”
赵佶当然有点得意扬扬,不过话说得还是那么名正言顺、冠冕堂皇,活脱脱的一个开明君主的摸样。
这些话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倒不是因为习惯成自然、他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开明君主,而是因为他天然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君主,底下的人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既然圣上如此雅兴、有时间对我们各位臣子耳提面命,老夫就先来个抛砖引玉,大家也不要再鸦雀无声、各抒己见吧!老夫认为,与西夏的谈判的事本非我们所愿,谈成不易,难道谈崩还不容易吗?这章楶、王安礼又搞什么名堂,非要拿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皇上?”
蔡京的此番奇谈怪论几乎让所有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这老小子一直以主张妥协、反对对外作战而著称的,难道突然转了性了?
“蔡太师说的甚是!西夏人处于如此不利局势还这样放肆,不仅要求双方军队立即罢战言和、而且还要增加岁供、岁币,简直是欺人太甚!臣下以为我们干脆别跟他们谈了,继续打,非打得他们服气了再说!”
位居西北宣抚使的童贯也是朝堂上的重要角色,这个时候也上来赶快附议蔡京的言论。
“太师和童大人说的不错!西夏弹丸之地,偏偏狗仗人势连年对我大宋侵扰,现在局势不利又想依仗大辽国强势要求我们谈判,所以微臣以为谈不成最好,对所谓的协议草本更不必在意,既然他们胆敢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咱们就干脆不伺候他们又如何?就像太师说的,根本就不用为这些鸡毛蒜皮大费周折!”
蔡京和童贯两个一直主张退让求和的代表人物能有这样反常的言论自然得到一直主战的武将们异口同声的叫好,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将马上率先出来符合。
“蔡太师、钟将军说的甚是,小小西夏竟如此不知天高地厚,打不过我们也就罢了,求和还敢这样气势汹汹,甚至一面谈判一面不停地搞些小动作、在西线连续伏击我军,致使我朝数位悍将身亡,本将恳请皇上再调军队与他们决战\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夏问题!”
又是一位中年将军在符合,这小子更不知天高地厚,干脆要求重新开战。
一开场整个朝廷竟然是异口同声、一片喊战!其中有文有武、有高有低、有老有少,简直是同仇敌忾,就差高举左臂,齐声大喊:嗨,道君皇帝了!
最有意思的是,对赵宋朝廷来说,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
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甚至连皇帝的赵佶都感到了深深的莫名其妙!本来像蔡京、童贯这样的心腹从来都是怯战求和的,在对外方面无论是对辽国、西夏、吐蕃还是大理无一例外都一味地和、和、和,怎么现在突然大喊求战了?
赵佶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和好战分子,而且也从来不愿意开战.即使有时开战也是被迫抵抗或者干脆就是笃定能占点便宜、又或者是在对内部叛乱或者离心势力的时候.也正是因此他的小圈子招纳得也多是些拍马献媚之徒,对武将们更是从来都不感冒。
对西夏战争所以开打主要是人家西夏不停地对边境骚扰蚕食,而且得寸进尺\胃口越来越大,加上北边的大辽国暂时没有大的战事,赵佶才在主战派的一再要求下采纳了章楶的浅近游击加堡垒的战略,与西夏方面展开了平夏城战役。
这一决策一开始自然饱受先是曾布、蔡京、童贯等人的反对和诟病,随后虽然战局进展有利,他们仍然一直以劳民伤财、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防止国内动乱和大辽国的威胁为由,要求立即停战言和。
赵佶是个绝对的机会主义者、一旦战场上开始得势立即就把他深埋在心中的好大喜功的特点勾了出来,所谓的建立平夏城、并不惜投入更大的力量与西夏军队展开决战也是因此而铺开的。
只是赵佶应该想到而没有想到的是,看到赵宋占了上风,北面的哪个强邻、也是他们赵宋的长兄之国不干了。
大辽国的战略非常清楚,自己的两个小弟小打小闹可以,果真要决出胜负、甚至是一国灭掉另外一国、哪怕是一国想取得绝对优势都不行!当赵宋建立平夏城并且在决战中越来越占上风的时候,大辽国的皇帝的一纸敕令来了,赵宋和西夏必须停战谈判、达成协议!
尽管有千般不愿,赵佶也只能尊命行事,谁让所谓的大宋是人家的儿皇帝呢?
一开始听说要和谈,曾布、蔡京等主和派简直是像天上掉下个金元宝似的兴高采烈,而且还坚持让自己的同志王安礼作为谈判副使以促成此事,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随着停战谈判的开始,这些人态度竟突然转变,不仅开始对谈判持批评态度,而且一下成了好战分子。
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