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华语电影传说>开个单章聊聊天

首先谢谢每一位用心点评的书友,借此机会,小弟也想跟大家聊两句。

必须承认,作为第一次写书的作者,在开书之初,有一些剧情写得比较幼稚,例如那个签名的梗,自己现在看都觉得好笑,不过毕竟是一种纪念,小弟暂时就不准备一一去修改了,请大家见谅,也非常感谢从那时候一直看到现在的书友们。

今天主要想说说本书的一个风格问题,看到许多点评说主角人见人爱,关于主角的人际关系,目前来说,唯一称得上一见就投缘的,应该只有甄妮这个姐姐,至于其他人,从认识到成为朋友,基本都有脉络可寻。

剧情进行到现在,楚言身边的好友其实也还是那一批,楚言几乎从来都是坚持共赢的原则,更没有主动伤害过他人的利益,大家都有钱赚,又何必撕破脸呢,在那个港片爆炸式增长的年代,蛋糕正在不断变大的时候,也没必要争得你死我活吧?

或许有些读者会更喜欢矛盾冲突更激烈的剧情,也很抱歉,原谅小弟不想那样去写这本书。

现实中有没有坏人?有,还不少!本书呢?目前为止,应该大家都看出来了,除了韦恩斯坦外,还没有出现其他真正的反派,原因就是小弟更希望专注于作品。

本书的主角除了楚言外,还有华语电影,本来就落后了,还不团结,那凭什么跟别人争,这一点私以为,韩国电影界很多方面值得学习。

另外,关于书友圈有个还算比较有热度的帖子,小弟在此也一并说明一下,关于所谓的“跪舔港台欧美”,说句不客气的话,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的电影行业的情况,大家冷暖自知,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院基本门可罗雀,除了学校组织学生统一看电影之外,买票看电影的真的不多,关键也没有那么多电影可看啊!

在中国票房制度没有成型的时候,电影上映是没有票房分成的,全靠供销采购体系的情况下,国内各大制片厂,拍每一部戏都要勒紧裤腰带,就指望着出国参展卖出个好价钱来,国内的票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当时城市里的电影院,对外承包后被改成电子游戏厅和麻将馆的居多。

即便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国师的那几部电影名气虽大,又有几个人是买票去电影院看的?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在电视上看的那几部电影,家里的影碟机看的几乎都是d.版港片和美国电影。

1994年之后,国内开始每年引进十部好莱坞大片,冯导的贺岁片开始出现,直到《英雄》的崛起,内地票房市场才开始回暖,这种历史大势是无法轻易改变的,也没办法提前,毕竟消费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

这种前提下,香港毕竟市场有限,不去好莱坞发展,怎么积累资本,怎样扩大华语电影的影响力,如何拓展华语电影发行渠道?港片后来的走向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大陆市场全面开放之前,固步自封,只能错过华语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不就是要弥补这种遗憾吗?

至于说电影发展水平和奖项的权威度,凡是电影爱好者都知道,水平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不把足够好的电影拿给外国人看,他们就一定会吹捧那些可以用来攻击政体的电影,所以必须有人站出来,展示华语电影的进步,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

主角对电影题材的选择上,个人感觉,以香港当年的情况,没有很合适的,而外资则没条件在国内拍,一个中国人去演外国战争片更是古怪,所以只能延后了,会有的,请大家耐心等待。

从我的本心来说,如果可能,小弟只想把心里的故事好好讲完,当一个故事的见证者或讲述者,而非故事里的创世神,这样当然会损失一些读者,不过山水总有相逢,如果小弟还有下一本书,剧情设定更现实更残酷的时候,希望到时有缘再会。


状态提示:开个单章聊聊天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