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战魂>第489章嗓子不舒服

“将近五万人,短短几天就完了?”

得知李仙洲兵团在微山县全军覆没之后,陈师长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拿着电报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不敢置信地说:“这才打几天啊?别说五万名士兵,五万头猪四天都抓不完哪!”

罗政委摇头苦笑:“你还别说,败兵比猪好抓多了,因为猪会乱冲乱撞,跑的全世界都是,绝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原地等人家来抓,更不会帮人家去抓自己的同伙……”

陈师长看着电报简直要吐血:“李仙洲是怎么指挥的啊?几万人马几天就让他折腾清光了,他应该该上军事法庭!”

郭化若说:“李仙洲兵团败得这么干脆,固然有他们战斗力比较弱,而且心理准备不充分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日军实在强悍,所投入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18000人左右,平均一名日军士兵要对付将近三名国民政府军士兵,却赢得干脆利落,实在是太强悍了!我们的同志应该引以为戒,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敌人很强大,万万不可轻视!”

陈师长和罗政委都表示赞同。平度之战之后,山东八路军多少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认为日军也不过如此,以他们的装备和战斗力,再加上巧妙的指挥,要歼灭日军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次李仙洲兵团的遭遇却给他们敲响了警钟,用那铺满战场的尸体提醒着他们:日军的战斗力依然很强悍,轻视他们的话,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在他们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枣庄之战已经结束了。船只被毁、李仙洲等主要将领带头逃跑,彻底摧垮了这支部队最后一丝斗志,除少数不甘当俘虏,抱着一块浮木跳进湖中拼命往对岸划之外,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向日军缴械投降。这一战,中国军队14000余人阵亡,20000余人被俘或者投降,整个兵团已经不复存在了。战后,日军征调大批民夫,在微山县城郊挖了两个万人坑,将战死的中国士兵连同重伤员一起抛进坑里掩埋,并且从找出十几名营级以上军官的遗体,立起木桩,头下脚上的倒悬于万人坑之上,头部埋入泥土之中示众……八路军曾多次这样处理日军的尸体以羞辱日军,现在日军战不动八路军,便将这笔账算到了相对好欺负一些的国民政府军头上。

消息传出,举国一片哗然。尤其是重庆,前几天还在为李仙洲兵团所取得的胜利所陶醉,认为战略反攻收复失地的曙光已经出现,还没等他们细细味胜利的滋味,李仙洲兵团就败了,而且败得那么惨,近五万大军,几天之内团灭,日军伤亡不到两千!

又是一次中条山式的惨败!

这样的惨败让人难以接受,很多知名的民主人士愤怒地指责:“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为什么李仙洲兵团直到全军覆没都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增援?国府让他们大举挺进山东却没有给他们安排任何接应,这是为什么?莫非挺进山东就是为了让他们去送死!?”

各方面的压力排山倒海般涌来,让光头焦头烂额。老实说,如果他不是一取得一点小胜就让报纸开足马力狂吹的话,社会各界反应不会这么强烈……正面战场打败仗,那是常有的事,大家都习惯了。可你丫一出手就轻松夺回了几个县,歼灭数千日军————对,据他们的战报,就是歼灭了数千日军————取得良好的开局,就在大家以为可以打个大胜仗扬眉吐气一把的时候突然来个急转直下,几万大军数日之间全军覆没,这谁受得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习惯了夸大战绩,对全国人民吹牛皮的光头现在尝到苦头了。

光头肠子都悔绿了,更气得脑门发黑。该死的小鬼子,不去找八路军报仇,却倾巢出动找李仙洲兵团晦气,你们脑壳长包了是吧?我们这是帮你们对付八路军啊,你们不敢接就算了,还拿我们来出气?简直是不可理喻!

觉得自己一片真心被玩弄了的光头极其愤怒,恨不得下令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精锐尽出,把面子找回来!但理智告诉他,就算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的军队部队全部压上去,也未必能帮他把面子找回来,日军的战斗力他是清楚的,打了这么多年,国民政府军从来没有在战略进攻中击败过日军,这次也不会例外。

所以他也只能打掉牙齿和血一起吞了。

不过平心而论,这一次惨败对光头影响并不大。在军事层面上,损失不到5万人对他来说只是小意思,打了这么多年,国民政府军哪一次大战损失有小过的?早就习惯了。再说了,这一战损失的也不是什么精锐部队,李仙洲手下的第21师、第142师离精锐的标准还差得远,基于配合李仙洲作战的川军那两个补充师就更不要提了,区区几万人的伤亡,无关痛痒。而在政治层面上,他是国家的最高领袖,哪怕打了败仗也仍然是,如果打败仗就能动摇他的地位的话,他早就滚蛋下台了。所以愤怒过一阵子之后也就算了,该干嘛干嘛去,至于进军山东……先搁置下来,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只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次惨败让他失去了唯一一个遏制山东八路军发展的机会。没能在山东八路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的时候遏制住他们,这是他这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他现在只是为错失了一个打压八路军和抢地盘的机会而惋惜,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失败的背后隐藏着多可怕的危机……不过不要紧,用不了多久,被武装到牙齿的山东军


状态提示:第489章嗓子不舒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