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末殇>第3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魏忠贤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都快感动的哭了出来,他真想把杨邦宪叫到跟前,给他两个大耳刮子,再当面问候他全家老少和祖宗十八代,看看他的脑袋里到底装的是不是浆糊。

一个陆万龄已经够让魏忠贤糟心的了,况且魏忠贤也明白了,皇帝不是真的傻,而是之前懒得跟他斗。

所以魏忠贤当机立断,立即向皇帝上书,说修生祠这事是不地道的,劳民又伤财。

自己一直是反对这件事情的,自己并不知情,希望皇帝能下令停止这件事情。

朱由检第一反应是想一脚踹死这个老人妖,谁还不知道谁,搁这装什么大尾巴狼呢。

但朱由检还是忍了下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你说啥就是啥吧,不修就不修呗,你老也自己一边凉快去吧,没事别来烦我,有事就更别来了。

不过现在朱由检确实也不想再去搭理魏忠贤了,因为他又遇到了一个比魏忠贤更加恶心的事,那就是陕西旱灾。

对于这场旱灾,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的: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反正就是一路旱到底,不带回头的,十个朱由检都拉不回来的那种。

西北地区很早就有人闹事了,但规模都不大,顶多就是几十个农民凑成一伙,拿上几把菜刀,抢上几个商铺,要是气还顺不过,再去县衙把知县顺手也给剁了。

那这私杀朝廷命官岂不是死罪吗?他们还敢这么干?

饭都吃不饱了,谁还管这个,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还是个事呢,朝廷不给钱粮,那就只能自己动手抢了。

大不了就是占个山头当土匪,如果混得好了,还能被招安,当上个正规军。

可是到了崇祯元年,这事就给闹大了,整个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凡是混不下去,那都是拖家带口的去起义。

这个时候,杀个知县都只能算个入行刚起步了,有个别地方连巡抚都能给你干掉了。

往后朝廷派去接替的新巡抚,都省去交接这套手续了,上一任巡抚都坟头草都老高了,谁还跟你交接。

要问朱由检是穿越过来的,为什么没想到提前预防好这件事,其实朱由检自己也郁闷。

魏忠贤本来在天启七年就该被整死的,可是他现在还在自己眼皮底下蹦哒,要干点啥事都得先防着他。

要说这事也怪朱由检自己,天启七年八月到崇祯元年初始一直都是他自己在那疯狂作死,啥事也不管。

现在全好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好事坏事全都赶一块了,不过貌似也没有过啥好事。

发生旱灾怎么办,那还用说赈灾呗,赈灾是要用钱的,没钱怎么办,简单,杀呗。

平叛总是要死人的,不过死的大多都是起义军,往往都是几千明军追着十几万起义军打。

毕竟一帮临时拉起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怎么能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大明军队打。

更主要的是,起义军里人心不齐,谁都不想当那个冤死鬼,所以一触即溃。

看着陕西巡抚交上来的一份名单,朱由检才知道皇帝不是谁想当,想当就能当的。

“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

名字一个比一个花哨,可朱由检并不开心,他不想知道这满天神魔是哪路货色,他现在想要的就是一个结果,一个能让他满意的结果。

只要能先把这波起义压下去就行,事情就还有转机的余地,他不管底下的人用的是什么手段。

招安也好,派兵镇压也罢,朱由检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魏忠贤和关宁防线就已经让他够心烦的了,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个流民。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朱由检扶着自己的额头,看着下面的满朝文武,不由的叹了口气。

虽然明知道下面都是一群草包,都是些干啥啥不行,哔哔第一名的主,问了可能也是白问。

但还是得象征性问一下,万一下面哪位同志脑袋哪根筋搭错了,说出点啥创造性的建议,大家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想必西北地区叛乱一事,诸位爱卿都已经知晓了吧?那你们有何对策,不妨直说出来,让大家伙一块听听。”

在这件事上,群臣的意见倒是挺一致的,那就是杀!

人家的理由也很充分,穷山恶水出刁民,跟他讲道理是没用的。

那伙子流贼有一个特点,不会总是待在一个地方,抢完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很大。

他们也没有什么团队意识,今天能在你手下办事,明天就能把你卖了,所以招安是不行的。

再就是流贼人数众多,朝廷就算是下发赈灾粮款,也是用不了多久的,他们还是会反,所以赈灾也是不行的,那只有杀了。

本来朱由检还想挣扎一下,能不杀人就不杀人,毕竟都是一家人。

便宣布择日再议,回去再想个好点的办法,实在不行就挑个人抄家吧,拿他人之财解国家之难。

可一份奏报,让朱由检改变了主意,不杀他们后患无穷。

这一份奏报便是,西北地区人肉市场的价格表和在荒地里找到人类骸骨的数量,且大多都是孩童。

不可谓之不触目惊心,哪怕朱由检之前在历史书上看过与这件事相关的数据,都觉得背后一阵发凉,史书上还漏写了好多。

状态提示:第3章山雨欲来风满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