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轼语>第174章后患

苏轼在桌边坐下,一气呵成写下《山村五绝》。其一: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其二: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其三: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其五: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晁端友来到书斋,见晁补之站在苏轼身旁,手里拿着一张纸正在认真品读,问道:“你在读什么?”

晁补之将写满诗的纸递给晁端友。晁端友见上面的笔迹是苏轼的,认真品读着,不觉汗如雨下。

五首诗递进式地讽刺新法,很明显第二首和第三首在讽刺朝廷推行盐法后,不少人铤而走险携刀贩盐,无人在家务农;第四首则在讽刺推行青苗法后,一些百姓没见过那么多钱,拿到青苗钱后转手花掉,到期无钱还本付息,另外由于需要缴纳各种税,百姓经常往城里跑,连自家的孩子都学会了说城里话。

晁端友将纸还给苏轼,长叹一声,道:“诗你收好,可不敢外传,倘若落到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手中,弄出个诗案什么的,你可吃罪不起。”

苏轼呵呵一笑,不以为意,道:“无所谓。”

晁端友劝说道:“我知你心中烦闷,但这种诗还是少作为好。作得多了,后患无穷啊!”

苏轼点点头,将诗文揣于怀中,离开了书斋。

一天后,苏轼离开新城县前往下一个县继续巡察。

经过一个多月的巡察,苏轼对各县的春耕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回到杭州衙门,他将掌握的情况详细汇报给陈襄,并针对一些问题及时解决。

春末夏初,杭州城中景色奇佳。苏轼经过数月的奔波劳碌终于可以静静地待着杭州处理公务之余享受一丝平静淡然。

这天,衙门十日一休的日子终于来临了。陈襄邀苏轼、周邠同去游湖,放松一下心情。周邠早早去定了花船,在湖边静候陈襄、苏轼的到来。苏轼比约定的时间早了半柱香的时间,如画楼的伙计见苏轼来了,热情相迎道:“苏大人来了,这边儿请。”

苏轼问道:“其他人来了吗?”

伙计道:“周大人来了,正在船里聊天呢。”

西湖边众多花船依次排开,每个花船大小不一,装点不同。苏轼被伙计引上一艘体型中等的花船。船舱用四根柱子支起顶棚,四周珠帘低垂,船行于湖面上,既能赏景,又不至于被路过的花船一眼看清船内的情况。正面珠帘外,两名容貌姣好的侍从立于两侧,见苏轼来了,轻掀珠帘,让苏轼进去。

苏轼刚进船舱就见到周邠和王朝云正在坐在桌边闲聊着,桌上水果、点心一应俱全,桌旁不远处的矮几上放着一把琴,旁边墙角还立着一把琵琶,看样子是为了满足客人不同的乐曲需求所准备。

王朝云见苏轼来了,起身行了一礼,道:“苏大人,好久不见。”

苏轼看着王朝云这张和王弗一模一样的脸,总觉得有些不自在。他在桌边坐下,挤出一丝笑意,道:“好像一年多没见了吧。”

王朝云点点头。

船内一片沉寂,周邠看着苏轼和王朝云相视彼此却一言不发,对王朝云道:“之前你不是还向我打听子瞻的事,如今人来了,你怎么反倒不问了?”

王朝云脸颊微红,低头不语。

苏轼好奇道:“打听我什么?”

周邠正要开口,被王朝云阻止道:“没……没打听什么,就是见大人许久不来如画楼,想必公务繁忙就随口问了句。”

苏轼道:“确实挺忙的,尤其是后半年一直在各地奔波,很少回家。最近总算忙里偷闲,可以稍微休息下。”

王朝云从袖中取出一个香囊,递给苏轼道:“这是我做的香囊,里面放了些草药,可以安神助眠。”

苏轼以为是王朝云的随身之物,拒绝道:“我一个糙人也用不着这个,王行首还是自己带着吧。”

周邠见状接过香囊塞到苏轼手中,道:“这是王行首专门为你缝制的,收下吧。”

苏轼吃惊道:“专门……为我?”

周邠笑道:“上次我去如画楼无意中聊起你,那时你正在各县巡察,想必王行首觉得你四处奔波休息不好,就做了这个香囊,是吧?”说完看了眼王朝云。

王朝云点点头。

苏轼将香囊收入袖中,笑道:“那多谢王行首。”

王朝云起身行了一礼,道:“举手之劳。”

珠帘再度被掀起,陈襄在门口两位侍从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对舱内的苏轼、周邠笑道:“你们来的真早啊!”

苏轼等人起身相迎。苏轼笑道:“反正闲来无事就早早过来了。”

周邠示意侍从抓紧上酒菜。陈襄在主座落座,苏轼、周邠坐于两侧。王朝云则在一旁的矮几处坐下,对陈襄等人道:“大人们想听什么曲儿?”

陈襄道:“你随意吧。”

王朝云点点头,抚起琴来。

侍从很快将酒菜端上来,将桌上的水果、点心暂时撤到墙边的案几上。船夫拿起船桨开始行船。

陈襄等人边吃边聊,舱内琴声悠扬,舱外风景如画,十分惬意。几人吃饱喝足,皆有些微醺。立于一旁的侍从将饭菜撤走,重新摆上水果、点心及酒水。陈襄示意王


状态提示:第174章后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