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自己又怎么能成功呢?一个人有多棒在于他成长的上限,失败不用说,我只想说成功的成长,如此做到成功的成长。
我觉得“成功的成长”就是要解决过去的成功对未来的成长造成的思维定式。
德鲁克先生说:“成长的问题就是成功的问题”,我觉得这句话不是指“成长=成功”。
很多人都认为成功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成功是对过去的一种注解。所有的成功都是阶段性的,它不仅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通行证,反倒会把我们推向下一个未知的场景。
上一阶段成功不代表下一阶段也会成功,只有当成长的速度跟得上事物发展的速度,成功才可能会延续,这样的成长或许才称得上“成功的成长”。
想要做到“成功的成长”,首先要有明确的工具来确定我们目前正处在什么阶段。
对于个人成长的衡量工具,由于它既是“量”的问题,也是“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可以从“任务完成度”和“完成质量”两方面来考虑。
同时,由于它的各阶段可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所以要定期复盘自己所处位置,就像脱发的人每天都要照镜子确认自己是不是秃了一样。
具体到项目的话,借鉴企业需要做出的三个诊断,我想,个人成长也需要分析“达到目标所需的行动”,“需要制定的决策”,“不同任务之间的关系”。
前两个问题会迫使我们以长远的目光去制定下阶段计划,最后一个问题会迫使我们在短期和长期任务之间做出抉择……至少也会让我们判断什么才是更重要、更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去改变当前的任务结构以更好适应成长需要。
确认了自己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阶段之后,下一个要改变的是基本态度和行为,而这也恰恰是最难的一部分。
很多人(比如我)或许理智上知道自己需要大幅改变自己的态度,但在情感上却无法采取对应的措施,反倒紧抓着熟悉的经验不放。
这当然会造成认知失调,所以他们往往会精心设计一套有名无实的新机制来掩饰实际状况,尽管说起来铿锵有力,但现在的做法和过去没什么两样的,反倒会因此看不清自己面对的真实情况。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无,我想我早以分不清了,我习惯用想象来填补我的生活,造就很多不一样的乐趣,人嘛,不就该是该在什么样的年纪就做什么年纪该做的事,二十多岁努力拼,才不愧对这美好的生命。
我倒要恭喜我迈入了23岁的年纪。
23岁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这个年纪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十几岁相比,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很多事可以自己做主,不需要再过问父母和师长;而和三十岁相比,又拥有了更多的容错性,即使一时走错了路,也来得及以任何一种可能拨乱反正。
上一次这么感叹岁数还是我18岁生日那天,18,1923一晃眼5年过去了。我还记得18岁我当年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画家,而现在却是当了作家,没拿画笔,敲上了键盘。
高中,我可是加入了一个超级棒的美术班,认识了颜老师和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们,读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书,画了很多没画过的画,也做了很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那时候我是真的大胆。只希望三年五年之后我还是这样的人,用最初的信仰面对人生。
我清楚的知道我该哪个方向努力,就是当一个作家,一步步的成长,然后成就。
上大学的时候,前两年整天没心没肺地到处疯玩,做过学生会部长,当过读书社群的小队长,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申请过几个课题,也出校当过交换生去苏州交流过几周……但有些事体验过就好,它们分散了你太多的注意力,以至于一些你本该做到的事情却没有做好。
未来啊未来,我所坚持的路是一条非常艰苦的道路,这条路上既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只能负重前行,孤独成长。
所以要学会往内收,少说点话,多做点事。就像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但.......................
不管我是二十岁还是三十岁,不管经历了世间的多少险恶,我都希望自己不要被影响,不要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大人,内心永远是少年。即使有一天你老到牙齿都掉光了,你也该是个可爱的老顽童。
多年以后,不管我是在遭受夜班的摧残,还是在更高作家等级的位置上成为秃头大神,我都希望自己都能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还要像现在这样,每天花时间去学习知识,去读点没用的书,去认识不同领域的人,去做点没做过的事。
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接受那些有不同想法的人,而不是整天从自己这个小圈子出发想问题,不然会对世界的认识也会是不完整的。
但认识未知的同时,也请记得量力而行。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触碰掌控不了的力量,尤其是对于和钱相关的事情,更不要听任何人的建议,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不论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
如果暂时没有精力去学这些,那就不要去碰它们。要记住你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即使撞了狗屎运,你也拿不住,有时候趴着不动比莽撞行事要强得多。
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即使暂时想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