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宽阔的街道,来回巡查的士卒,地面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就连那集市的门口,也是打扫干净,设起了哨卡,这就是太原新城南百姓居住的棚户区。
说是棚户区,其实就是周围几个废弃的村落修缮以后,太原城周围难民落脚的场所。
棚户区距离新修的城墙只有三里地,非常便捷。沿着棚户区的两侧,是无数的商铺和饭馆,大多数都是旧房修葺而成,也有一些新搭起来的木板房,都是生意兴隆的商业所在,前来消费的百姓,也是络绎不绝。
棚户区的中间和两侧,修起了十几座用水泥建成的茅房,同时可以容纳二三百人。茅房的墙上分别写着大大的“男”和“女”两个字,每个门口还有一张桌子,分别有男女坐在后面,男茅房由男子把守,“女”茅房由女子把守,负责发放如厕的手纸,而且免费。
百姓上茅房的时候,不时有清理厕所的工作男女进去用水冲洗,清理卫生。和厕所门口发放手纸的人一样,清理厕所的人,都是由忠义军中军官或者士卒的家属充任,也算众人有一份职业。
城外居住的百姓太多,无数百姓还在回归太原的路上。摊贩商贾闻讯而来,一月的功夫,棚户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集市。集市距离城墙不远,若是没有茅房,周围都是黄白之物,让人脚都探不下去,严重影响市容,也容易引起瘟疫和疾病的传播。
自从建起了这十几个茅房,城外的卫生情况一下子得到了改善。也使得集市更加干净和热闹,军士巡逻,井井有条,集市的兴旺不可避免。
也曾经有一些百姓不去公用的茅房如厕,被发现者,都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白白损失了很多钱财不说,还会登上批判榜单,受到人民群众的一同谴责。
集市靠着南北朝向的大道分设两边,在集市的两侧向着东西延长,就是一大片难民们居住的棚户区,住着几万的穷苦百姓。
由于太原城中的百姓早已经被金人屠戮一空,房屋化为灰烬,这些住在集市后面的难民们,只有通过官道两侧的集市购买米粮油盐,吃穿用度这些必需品。
由于人数众多,饭馆、商铺等在短时间内都建立了起来,就连青楼瓦子也是时隐时现,在这战乱的年代,这些事情也是不可避免。
刘兴平就住在棚户区的后面,蓬头垢面,瘦瘦弱弱的他,起初,他还有些胆战心惊,生怕番子南下,要了他的性命。
他可是亲眼见过番子的凶残,对他们的恐惧,已经刻到了骨子里面。
父母死难于番子手上,他一个少年,回到了太原府,慎之又慎,自然是为了刘氏一门的香火。
别的孩子在父母膝下撒娇承欢的时候,他已经历了家破人亡、悲欢离合,见识了人性的险恶,因此他寡言少语,就是为了最好的保全自己。在这城外的棚户区暂且栖身了。最起码在这里,他可以养活自己,等到新城修好了,也就有家了。
以前到集市去的时候,虽然说市面上还算稳定,但小偷小摸、抢劫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而且这里的卫生状况也是一塌糊涂,让他很不舒服。
毕竟,他还是大户人家出身。
刚开始时,每次买了东西,他都是匆匆离去,很少在这多待一会。集市上的地痞流氓更是让他胆战心惊,生怕自己被欺负,可能会遭了毒手。
过了几天,大不一样。忠义军士卒接管了这里,一切都和以前都是天壤之别。
街面扫的是干干净净,这水泥的茅房也是解决了所有人的内急之苦;集市上的地痞流氓抓的抓,杀的杀,再也没有人敢出来作恶;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事情更是没了踪迹,凡是被发现的都会被赶出去,不许回来。
忠义军的士卒个个年轻彪悍,看上去浑身力气,却从来不欺负任何人。街面上有了什么争执,这些处理的士卒也都是温和多了,处罚的也十分公正,众人都是信任这些士卒。
市面上稳定有序,地方又干净整洁,没有苛捐杂税,这买卖就更是兴旺了。有点小钱的,都喜欢买完东西以后,去馆子里面吃饭喝茶,一碗汤饼下去,又便宜又好吃,心里也暖和多了。
也有些地方有那说书人,讲着那王相公夜袭洛阳城,大战宣化门外的故事。说的人唾液横飞,听者更是如痴如醉。
买完东西,下了馆子,众人再买些喜欢的点心小吃回去,和家里的人分享,慢慢的这集市成了一处极其繁华之地,物品应有尽有,什么时候去都很方便。
集市上有一家汤饼店,刘兴平非常的喜欢。每次去,店主也不嫌他邋遢。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河东汤饼,颇有几分母亲亲手做的味道,每次都让他心酸。
集市上的这家“张氏米店”,是原来太原城的百年老店。“张氏米店”虽然已经成了一处废墟,可是忠义军恢复太原府,张家掌柜回来,重新恢复了旧业,城外城里又开起了米店。
“张氏米店”不仅有米,而且有油盐酱醋,价格那是相当的公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府人,刘兴平都去这家店里买东西,也算得上是这里的老主顾了。
有一日,刘兴平买了米粮,从“张家米店”出来,正当他艰难的扛着米袋,拿着油盐酱醋,往前行走时,迎面就碰到了正在集市上巡查的王相公一行人。
王相公个头高,人长得特别精神,特别是两排牙齿,既白又整齐。他冲着买东西的刘兴平一笑,刘兴平就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