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白眼狼>第883章 中苏冲突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并加关注,给《抗日之白眼狼》更多支持!

1929年3月,张学良下令回收中东电话权,苏联予以默认。张学良故此认为苏联态度软弱,不久即收回中东铁路哈尔滨气象观测站,苏联亦予为默认。张学良更认为苏联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5月27日,张学良立即密电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派军警搜查了苏联驻哈使馆,搜走两箱秘密资料,同时将中东路沿线各站、苏联商船局,远东煤油局、远东国家贸易局等负责人39人逮捕,甚至抓走苏联驻哈总领事,同时封闭了苏联职工会,并强迫中东路苏方正、副局长停职。

5月31日,苏联政府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

6月5日,海参崴当局要求释放其在哈尔滨领事馆被捕人员,表示愿意以缩小中东铁路局长权限作为交换条件。

6月22日—25日,张学良在沈阳召开对苏会议,决定改编陆军屯兵吉蒙边界,接收中东路方法等问题。

7月10日,东三省当局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配置军队,没收铁路电报、电话,查封苏联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等,将中东铁路管理局苏联高级官员全部免职,逮捕苏联人200余名。

7月13日,苏联就中东路事件向南京政府发出为期3日的最后通牒。

“这个小六子。真是太沉不住气了,眼下这种局势,偏偏要去招惹苏联。”徐彦卓恨不得破口大骂。

现在的东北局势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处理好了也并不难。真正咄咄逼人、要置中国于死地的是东邻的日本,而苏联正忙于全力以赴应对西方的压力,在中国、在东线是取守势,实质上对中国并不构成威胁,也没有领土要求。张学良应该内紧外松,维持与苏联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样就可以牵制狼子野心的日本。使其有所顾忌,不予其有乘机渔利的机会。就算张学良不愿意主动改善对苏外交、联苏以制日,至少也应与苏和平相处。避免冲突,一些局部的遗留问题留待时机成熟时再以妥善的方式解决,怎能不掂量事情的轻重缓急,一再以强硬态度解决中苏间的矛盾。迫使苏联将来在边境动武。若打赢了还好说。若是打不赢弄到损兵折将,不仅将自己的弱点充分暴露,而且也削弱了己方的斗志,更重要的是将会刺激日本的野心。

“真的会打起来吗?”胡若珊担心地问道。

徐彦卓道:“按理说,苏联是不想打这场战争,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到战前水平,又因强行实行农业集体化,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不佳;在国际上。依然受到列强政治和经济上的孤立和打压。再说了,苏联在远东的武装力量相当薄弱。与东北地区相连接的国境线距离中央地区有几千公里,中间地区人烟稀少,食品短缺,装备困难。唯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若干路段距离中苏边界较远,与东北军队相比,苏军后勤供应方面要困难得多,即使中国从中心地区调动军队,比苏联两线俄军之间的距离也短两倍。此外,十月革命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教育自己的人民,深受列强压迫的中国是苏俄的天然盟友。若对中国开战,还必须做大量的宣传工作,以转变自己军队和人民的思想。正是这些因素使苏联对诸如搜查大使馆和领事馆等严重事件都没有采取极端行动。”

“这么说,还有缓和的余地?”

徐彦卓摇摇头:“张学良武力夺取中东路并先后拘捕了苏联200余人,苏联人当然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可我估计张学良肯定不会同意,这种情况下苏联只有诉诸武力了。”

“少帅这次是欠考虑了!”胡若珊叹了口气道。

“他不是欠考虑,他是昏了头了。”徐彦卓怒气未消:“他掌握了权力,很想施展一下子,提高东北的地位”,就把这一目标定在了让他时刻感到不舒服的中东路上。在他看来,苏联正在闹饥荒,人民奄奄待毙,对于苏维埃政权极度不满;欧美各国对于苏联也有仇恨,中国若能趁这个机会将中东路主权一举收回,不单苏联此刻无力进行反抗,就是世界列强也必双手高举,赞成中国的行动。有了这张所谓的底牌,他当然信心十足,开始着手于解决中东路问题。有再加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一旁挑唆,他自然就不顾后果了。”

“别有用心的人?”

“是中东铁路局的中方副局长吕荣寰。据我掌握的情报,吕荣寰之所以要挑起这次事端,是因为中东路历年铁路盈余很多,苏方局长主张用于建设,修建铁路,而吕荣寰等则要按股分利,以便从中贪污,于是他便怂恿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

“若真的打起来,东北军胜算吗?”

“在中国,东北军确是一支实力很强的队伍,他们大力发展海空军,其装备在国内堪称翘楚,张学良对此也颇为自信,但是与苏联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苏联红军经过国内战争的考验,作战经验丰富。苏联已经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红军拥有大量技术兵器,如飞机、重炮、坦克等。而且苏军政治工作作得很出色,士气很高。反观奉军,多数将领都是土匪出身,军事素质差,军队兵员素质亦差,长期以来占据东北,战事不利时可退往东北,战事有利时可以出兵关内,要真正打起硬仗来,恐怕够呛。”

“难道就没有人规劝他一下吗?”胡若珊有些着急了。

“怎


状态提示:第883章 中苏冲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