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大明鸿图>第257章太过高深

流经丰润县境的还乡河古称浭水或庚水,是为海河流域北系蓟运河的一条支流。相传,北宋靖康二年,徽宗赵佶被金掳获,押解到五国城。在途径丰润浭水河时,徽宗驻马桥头,凝视西流浭水叹道“语音未落,随行宋人皆涕泪嚎哭。自此以后,浭水便易名为还乡河。

时光荏苒,此时此刻,就在这条曾让宋徽宗踌躇伤感的还乡河旁,已然立起一座大营。碉斗相闻,壁垒森严,一面绣着‘勇卫’两个雄浑大字的血红色大旗,高高飘扬在营垒之上。

策马立于大营之前,谭恩屏息凝气仰望着那随风飘展的大旗。许久之后,他才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催马向主营行去。

主营中军大帐之内,刚刚将大部分军务安排妥当的孙应元端坐在帅案之后。他手中正小心的捧着一份册子慢慢细读着。

这份册子不大且很薄,表面也没有任何的装饰,但孙应元却翻看的非常小心,就像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这个册子就是崇祯最早交给勇卫营的那本练兵册子。

在最初交给勇卫三将的这本册子中,崇祯虽然已经将脑海中所有能用上的练兵记忆都掏了个干净。但崇祯却没有对勇卫营后续训练放任不管。相反,崇祯一直都在密切的关注着自己这支近卫亲军的情况。

在平常时只要有空闲,崇祯便会将勇卫三将,甚至是后续进营的郎严,谭恩,赖秀才的等人召入宫中。听取他们在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所以,每过一段时间,交给勇卫营的那本练兵册子,便会被修订一次。到现在勇卫营专用的练兵册子中,虽然大部分都是根植于崇祯后世的那些经验,但是很多为了适应大明的实际情况,已改的面目全非。

有了新版的练兵册子,崇祯便想将最早发出去的那本收回来的。毕竟在同勇卫营众将的多次交谈之后,崇祯对于古代的军事知识有了不少的了解,对大明的实际情况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此时再回头看看那最初的本册子,就能发现其中有一些在后世时十分管用的方法,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科技水平下不仅无用甚至还是有害的。

崇祯有时候也挺同情勇卫营这三个将领的,想想当时他们看得到这份东西是的心情,那一定的是一种难以描绘的复杂。

这也就是因为,这册子是崇祯这个拥有大明最高职称的皇帝给的,否则别说让三将去执行了,恐怕他们看都不会看一眼。

然而,就当崇祯皇帝就想将收回最初发出的那本册子时。没有想到,勇卫营的主将孙应元却忽然跪地请求,希望崇祯能将那本册子赏赐给他。

说起来,孙应元是崇祯第一个亲自提拔收拢的将领,倒也不好太驳他的面子,最终算是咬牙同意了。不过,崇祯还是暗地里叮嘱孙应元,那本册子只允许他一个人看,绝对不能传给任何人。看着孙应元感激涕零的样子,崇祯忍住没有告诉他,不让他给别人看,倒不是因为保密,而仅仅是因为崇祯怕丢人。。。。。。

说实话,求赐这本册子,是孙应元想了好几天才想出来的拍皇帝的马屁的办法。

这种在别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做法,却已经是孙应元这个从来没干过这种事的人能做到的极限了。虽然孙应元一直在心里和自己解释,君父君父,对待皇帝就应该像对待父亲那样忠孝,可是孙应元在事后还是在没人的地方脸红了好几天。

然而,直到前几天,孙应元无意中翻看最初那本册子时,赫然发现,自己对其中一条原本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条目,竟然隐隐的有了一些感觉。虽然,就算以勇卫营现在这种远超其他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后勤保障能力,也根本不可能做到。但通过勇卫营这段时间的表现,却已经能看到一丝实现的可能。

孙应元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心不禁一阵狂跳--难道皇帝陛下交给几个人的练兵秘籍,不是不完善而是太过高深。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东西,竟是因几个人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如果是这样,那。。。。。。那。。。。。。那包括他在内的那些人与万岁所说的那些话,不是等于误导了皇帝陛下,将一本不世出的兵法生生的降级了吗?这。。。。。。这。。。。。这简直是罪不可恕啊!

在想到这些之后,孙应元原本要上本请罪,可又害怕是自己理解错了。所以这几天,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将那本册子拿出来,一字一字的细细揣摩。

就在孙应元微蹙着眉头苦思冥想之时,亲兵忽然进帐施礼说道:“将军,后勤司坐营内臣谭公公来了。”

“哦?”孙应元微微一皱眉,将手中的册子放进帅案上的一只木匣之中,而后正了正身形说道:“有请。”对于这个太监,就算不看他皇帝内侍的身份,仅仅只是他能全心保证勇卫营后勤补给,孙应元就觉得应该给与这个太监相应的尊重。

“是。”亲兵行了一个军礼,转身出帐。

很快,佩戴者新式军衔的太监谭恩,从账外大步走了进来。在勇卫营摸爬滚打的这么长的时间,谭恩身上那股子阴柔的太监气已然消减了不少,平添了一丝阳刚。

谭恩进账之后,挺身敬了一个军礼,“武略中郎将谭恩,见过将军。”

孙应元在座位上欠了欠身,点头说道:“谭郎将客气了。有什么事吗?”

“将军,卑职想问,我们是不是还没有接到兵部的行文?”

孙应元眉头一动


状态提示:第257章太过高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