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资本大唐>第五百四十章 登陆天竺大陆

贞观十九年一月,锡兰岛上的李贞与李恽尽起大军,通过被当地人称为罗摩桥,也就是后世的亚当桥地区登陆,所谓罗摩桥,其实是指锡兰岛与天竺大陆之间的一连串珊瑚礁和浅滩,宽近六十里,划着小船就能通过,当初大陆上的泰米尔人就是从这里到达的锡兰岛。

通过拉马桥后,就是后世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主要人种就是泰米尔人,现在这里主要受帕拉瓦王朝的统治,只是值得一提的是,帕拉瓦王朝在这里的统治也只是名义上的,王朝内部分裂成无数的小邦国,各个邦国之间征战不休,比中原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还要『乱』。

李贞他们登陆后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小邦国,这个名叫乔拉王国的小国,总人口约在六十至八十万之间,兵力达到了一万余人,占据着一条狭长的海岸线,同时还对泰米尔纳德邦的中部丘陵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在海岸线上建有两座比较大的港口城市,一个名叫乔拉城,也是他们的都城,另外一个则叫桑加城,规模与乔拉城相当,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集中在这两座城市中。

对于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型国家,李贞和李恽已经在锡兰岛上总结了经验,比如之前的泰米尔王国和僧伽罗王国,只要将他们的都城占领,那么整个国家就可以算是灭亡了,所以李贞他们的大军登陆后,立刻挥兵军乔拉城进发。

李贞和李恽手中有两千五百名火枪兵。以及五百人的火炮部队,本来大唐的火器部队有一万多人。但是李贞和李恽的实力有限,李世民哪怕全都借给他们。他们也没那么多的火器给部队用,所以暂时就先借了这么多,剩下的可以实行轮换。资本大唐540

火炮部队有一百多门火炮,虽然这个时代的火炮威力有限,但是这么多的火炮齐『射』之下,整个天竺都没有什么城市的城墙能挡的住,乔拉城只是一个小邦国的都城,城墙也厚不到哪去,因此在几次齐『射』下。乔拉城的城墙倒塌一片。

乔拉王国也是泰米尔人组成的国家,与锡兰岛上的泰米尔王国的关系十分亲密,当初李贞和李恽灭掉泰米尔王国时,有不少王国中的贵族乘船逃到了乔拉王国中,因此乔拉王国上下都对李贞和李恽的大军有所了解,知道这支外来的军队装备精良,而且十分的凶悍,同等数量的泰米尔人军队,根本不是对方的对手。更别说乔拉王城中只有六七千人的守军。

六七千人的泰米尔守军,对上五万有余的草原骑兵,而且城墙已破,根本无险可守。面对这种绝境。乔拉王国很明智的选择了投降,结果李贞他们毫不费力的就将乔拉城掌握在手中。

紧接着两人分出一部分骑兵,带着乔拉国王的命令。十分轻松的将另外一个桑加城也拿了下来,然后王玄策等人立刻参考李愔治理殖民地的办法。再结合他们本身的情况,开始对乔拉王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治理。这里将成为他们侵蚀天竺大陆的桥头堡。

李贞和李恽占了乔拉王国,总算是在天竺大陆上有了一块落脚之地,不过周围的其它王国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肯定会惶恐不安,虽然他们与乔拉王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些还是世仇,但他们毕竟都是泰米尔人组成的国家,信奉也都是婆罗门,以前也只算是内斗,现在有了一个外来势力『插』手,而且也不是婆罗门信徒,因此他们自然不会傻乎乎的看着,现在这些周边的邦国正在相互串连,很可能会对立足未稳的李贞和李恽发起进攻。

对于李贞和李恽的表现,李愔并没有太大的意外,甚至对于他们周边邦国的串连,李愔也丝毫不担心。历史上的王玄策,只靠着向吐蕃和婆罗尼借来的万余军队,就将整个天竺搅的天翻地覆,更另说李贞和李恽做了万全的准备,手中更有着五万草原骑兵,以及攻击力强悍的火器部队。可以说只凭着这支部队,若是不考虑占领的话,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天竺大陆血洗一遍。

不过李贞和李恽来这里并不仅仅是宣扬武力的,他们要的是彻底的占领与统治,将整个天竺完全的吞并,成立自己的王朝与国家。因此他们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王玄策那样,不管不顾的灭国无数,但之后却还只能退回去。

“打下一地容易,但想要将一个地方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将那里的臣民变成自己的助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就全都要看你们自己的统治手段了!”

这是事后李愔送给李贞和李恽的一句话,李愔和李贞、李恽这两方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李愔可以从大唐移民,国内的主体民族还是以汉族为主,其它异族为辅。但是李贞和李恽远在天竺,而且大唐也没有那么多的汉人可以移民,所以他们两人的统治下,肯定是以天竺当地民族为主,想要在这种没有民族基础的地方统治下去,这就需要李贞和李恽两人拥有较高的统治手段,否则迟早会被赶出去。

不过李愔现在却没时间关注李贞和李恽对乔拉邦国的统治了,因为就在李贞两人发兵天竺的同一时间,马六甲海峡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狮城的存在已经严重weixie到马六甲沿岸各个王国的经济利益,只是一开始慑于李愔手中强大的海军力量,他们根本不敢有什么异动。

不过随着狮城港口越来越兴盛,越来越多的海船愿意到狮城停泊,这就让以末罗游城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章 登陆天竺大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