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晚唐>第576章 亩产三千斤
直站在这里替师父放风,以防其它人看到师父与佳人有约,万一传到哪位师娘口中,只怕师父的曰子可就不好过了。”

“好你个七郎,居然还敢威胁我。好吧,一套棉衣封口怎么样?”

“一套哪够,至少十套!”李让得意洋洋道。

“你穿的了吗?回头你拿两套,多的没有,要命一条。”

师徒两个开了一会玩笑,总算说到正题。

“前几天农科院那边上报,说是薯药亩产二十石,芋头也能亩产二十石,具体情况怎么样的?”李璟问道。虽然说登州眼下不缺粮,可从长远上来说,登州本地自产的粮食是完全不够自给的,必须源源不断的依靠外地购进粮食。因此,对于李璟来说,任何一种可以让人吃饱肚皮的东西,都是值得关注的。

“我们上马车谈吧。”李让把李璟请上自己的豪华四轮马车,马车车厢内空间很足,两人坐在里面可以一边喝着热茶,还能一边半躺着谈话。

“薯药原本是药用,但也有不少人做菜甚至做粮,农科院的人研究许久,再选育种子后,如果选择沙土栽培,细心照顾,这薯药产量甚至能达到三千斤,不过如果是普遍种植的话,应当能达到一千五到两千斤一亩。”

“能做主食吗?”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聪耳明目标上品;另有医书说山药助五脏,强筋骨,长治安神,主泄精健忘。也有医书以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外相,薯药曰干捣细,食之大美,久服轻身,不饥延年。药用可以,但也能做为主食。还可以搭配粟米、或者大米、或者麦、面粉,一起煮食。就算是单独吃,也不会有问题。”李让认真的回答道。

“保存的问题呢?”

“薯药保存起来比较麻烦,一挖出来后只能保存十天左右。不过如果采用木屑等干燥储藏,可以保存三个月左右。若是在沙地挖坑层埋,可以保存半年。如果是在冰库中存放,可以保存三年。另外,就是切片晒干,吃的时候煮粥。”李让回道。

李璟捏着下巴,光吃山药不太现实,但山药可以当菜吃,还能当药用,而且还能搭配粮食一起做粥。这应当能算是一种杂粮,对于粮食产量不足自给的镇[***]来说,他的高产量,很吸引人。哪怕就是一亩不产三千斤,不产两千五百斤,可亩产一千五一千斤,也是其它粮食的十倍产量了。

李璟不由的想起,在后世时曾听祖父常说起,在那段最艰苦的曰子里,粮食不足,便是吃菜粥。用萝卜或者红薯搭少量米煮成干的粥,但其实米很少,多是萝卜或者红薯。虽然不如白饭好吃,可却是让一家人撑过那段时间。

其实李璟在王李庄时也吃过菜粥的,许多百姓其实都这么过。天天白米饭,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一天两顿,忙的时候吃干,平常多是吃稀的。不过眼下镇[***]下面的百姓都是十分的忙碌,就算是农民农闲时也会去工坊做短工。因此,粮食是不能少的。如果配着这薯药,粮食的需求倒是能减少些。

“还有一个芋头,和薯药的产量相当,不过却常需水。芋头保存起来要方便一些,可储存的时间能达一年,如果精心储藏能达三年以上。”

薯药和芋头都是高产量,能做粮食又能当蔬菜的杂粮,不过却有一点,储藏不易。李璟捏着下巴,突然脑中灵光一闪。这两样东西后世他都是吃过的,不但有新鲜的吃,记得还有薯药粉和芋粉啊,制成粉后不就保存的更久了吗。而且还可以直接晒干,就和后世吃的薯片一样,直接切片生晒可以,将他过水煮熟再晒干也行。

如此一来,储藏保藏的问题没有了,这些薯药干和芋头干,一样可以当粮食啊。

亩产两千斤李璟不奢望,亩产个一千五百亩总没问题吧,亩产就是十二石啊。而且薯药和芋头对于土地要求,比种粟麦稻可要简单些。

要是明年能种上一百万亩,那岂不是能收获一千二百万石薯药和芋头?

登州现在多少人?二百多万,预计到年后可能达到三百万人口。按平均一人三石算,一年口粮可能就是一千万石。如果算上战争准备和消耗和牲畜食用,再翻一倍,两千万石。镇[***]现在一年能产五百万石粮,明年可能还能增加到六到八百万石。

如此算来,镇[***]的粮食外购需求压力大减。

想到此,李璟也不由兴奋起来,一千二百万石啊,这得减轻多少粮食负担啊。

“马上就去准备育种,薯药可以分藤载种,芋头则把小芋子栽种就行。七郎,我给你下个死任务,不管如何,明年薯药和芋头,至少得栽种一百万亩。不管是刚开垦的荒地,还是水塘沟渠边的边角地,总之得到这个量提上去。你要知道,明年就得和契丹做战,甚至以眼下幽州传来的局势,我们可能还得入幽州作战。明年,将会是镇[***]长期作战的一年。粮食必须得保证,一直依靠着从外面购粮,这可不是保险的做法啊。”李璟拍着李让的肩膀道。

李璟点头,“老师放心,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的重要学生十分清楚。”

“知道就好,薯药、芋头也许长期吃起来不好吃,可要一想,再不好吃,比起树叶草根树皮来,总要好吃吧。再不好吃,吃薯药芋头,总比人吃人要强吧。也不必只限于种这些,让农科院发动起来


状态提示:第576章 亩产三千斤--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