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武布中华>第452章安置豫北百姓

开封。

梁军自河北撤军时,携带了三四十万百姓渡过黄河。

高欢在洛阳主持了豫北百姓的安置后,又马不停蹄的来到开封,来进行疏散和安置。

此时在开封城外聚集了,北岸封丘、延津等县的百姓,足有十多万人。

在开封城南睢水河畔,两边的原野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绵延十多里,足有一万帐。

“梁国公!将百姓迁途过河,虽然削弱了建奴的实力,但是对我们而言,也是极重的负担啊!”高名衡陪着高欢,视察着百姓的营地。

高欢与一群官员,在撒了石灰的营地中穿行,妇女们蹲在河边洗着衣物,光屁股的小孩,在营地里乱窜,打闹中扬起的灰尘,让众人闻道一股刺鼻的石灰味。

明末瘟疫流行,特别时人群聚集时,极容易爆发瘟疫。

不过,高欢很早就发起了“大清扫,除四害”的运动,加之此前应对过瘟疫,所以官员和底层胥吏都有防疫这方面的经验。

现在看来整个营地,人员虽多,不过却并不脏乱。

高欢微微摇头,“高阁部,本藩可不认为百姓是负担!有人才有赋税,有人才有兵员!”

清中晚期,中国人口达到四个亿,而彼时的农业技术,与现在的明朝,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生产力上并没突破。

清时人口增长,只不过是因为传入了玉米、番薯、土豆等作物,得到推广和大规模种植而已。

现在番薯、玉米等作物,已经在河南推广开,周围省份也开始有人种植,那么梁藩能养活的人口,便不止现在的一千五百余万。

现在明朝历经战乱,人口严重萎缩,高欢认为光河南,便至少能够养活两千万人,而现在河南人口却不足一千万。

高名衡道:“国公之言有理,不过几十万人吃饭,每日消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藩库还有粮食么?”

一旁李岩道:“粮食的事情,高阁部不用太过担心。虽然我们河南粮食不足,但是藩府已经派往江南和湖广调运粮食。现在北京落入清军之手,江南不用给北京运送漕粮,正好可以将粮食运到河南。”

明朝北京城,人口数十万,粮食消耗全靠漕运补给。

现在南方破坏较小,又丢掉了北方的大包袱,明朝这边粮食总体而言是够吃的,而且还有余粮酿酒。

高欢在南京杀人立威,南方的商人暂时也不敢囤聚居奇,人为制造市场上的粮食紧缺,粮食贸易比较通常,而高欢又有钱,所以眼下并不缺粮。

其实不只是高欢,李自成占据关中已经两年,而随着关中恢复安定,加上番薯、玉米等作物传播到了关中,李自成的粮食危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

高名衡当了几年的河南巡抚,最关心的就是粮食问题,听李岩这么说,他便放心了。

“有粮就好!不过眼下就要入冬,百姓还是需要尽快疏散安置!”高名衡沉声道:“若是等黄河结冰,清军渡过黄河,那百姓就遭殃了。”

近两年来,清军连续进入豫东,而豫东一马平川,利于清兵骑兵纵横,给豫东百姓造成极大损失。

今岁高欢在河北一闹,多尔衮能否南下,已经是个问题。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为防万一,百姓确实要尽快疏散安置。

现在豫东地区地广人稀,被当做马场其实很可惜,不过这里无险可守,却并不适合安置。

高欢微微颔首,“本藩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安顿之事!”

这时高欢一行人,来到营地中间一片广场,数千汉子已经席地而坐,正听着陈德彪等梁国官员,宣讲安置政策。

高欢在会场外翻身下马,然后直接走向搭建的台子,陈德彪看见高欢顿时躬身行礼,“藩主!”

会场上的百姓听说是高欢,吓得纷纷变坐为跪,给高欢磕头。

高欢见此连忙挥手制止,朗声道:“诸位父老,不用行此大礼!本藩来看看大家的情况,大家都坐,都坐!”

百姓们闻语,又纷纷席地而坐。

这时,高欢目光扫视会场,微笑道:“大家不要紧张,本藩知道大家背井离乡,内心不安,本藩今日过来,就是为诸位乡亲解惑!”

陈德彪也道:“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藩主!”

会场上百姓议论纷纷,不多时,一位老者站起来,行礼道:“梁国公,草民斗胆,想知道官府要怎么安置我们?”

高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笑问道:“老丈贵姓?哪里人?”

“草民信黄,是延津县人!”

高欢闻语点了点头,遂即说道:“安置的事情,大家不必担心。本藩既然将大家,从北岸迁到南岸,自然会对大家负责!现在我让李军师,给大家说一说具体的安置策略。他是本藩军师,安置的事情由他负责,具体细节,他比本藩清楚!”

这时李岩遂即上前,接过高欢手里的铁皮喇叭,然后朗声道:“诸位老乡,藩府首先会在大家之中,挑选青壮为府兵,被选中的,便可去指定州县落籍,当地官府会为府兵准备屋宅,并分配军田,借给口粮。”

梁军府兵的待遇,百姓们都听说过,也十分羡慕,可同时也知道,府兵挑选十分严格,身体瘦弱的不要,年纪太大太小也不要。

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选不上府兵。

百姓中家里有青壮还可以一试,那些家里没有合适青壮的便肯定没机会了。

这时,方才那黄姓老者,不


状态提示:第452章安置豫北百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