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建造盛唐>第13章高歌猛进

安市城落陷的消息,李元瑷第一时间就通过李治与李世民父子之间的特殊渠道知晓了。

“安市城,打下来了?”

李元瑷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呆呆的看着李治。

李治一脸古怪,自己父亲是名动天下的统帅,早些年天下诸侯谁不闻小秦王的大名?

三千硬刚十万都打赢了,打一个小小的安市城,值得傻成这样?

他哪里知道,历史上李世民就在安市城下铩羽而归的。

不过奇怪归奇怪,李治还是十分确定的说道:“父皇已经拿下了安市城,正向乌骨城进发。”

“太好了!”

李元瑷高兴的欢呼雀跃,几乎要跳起来庆贺,历史终于向好的方向转了,似乎没有让自己坑的太惨。

李治鄙夷的看了这个跟自己一起长大,不靠谱了半辈子的叔叔,嘀咕了句“真没见过世面”,但是还是将李世民给他的私信递了过去,让他再度高兴高兴。

李元瑷结果私信,见信内容,信中详细写了战役的经过,瞧得他是眉飞色舞,心情大悦。

但是看到末尾,李元瑷心情顿感沉重压抑,信中末尾写道:此次攻城,历时二十三日,唐军阵亡四千一百三十六人……

他依稀记得历史上李世民第一次攻打高句丽,歼敌十数万,仅首级就斩获四万,而唐军阵亡还不过两千,现在打一个安市城就阵亡了四千多人?

其实李元瑷这是陷入自己的魔障中去了。

历史上李世民攻打高句丽确实战果辉煌,但所谓的阵亡还不过两千,并非是整场征伐战,而是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的斩获与折损。

攻打辽东城以及围攻安市城时候的折损并未算计在内。

李元瑷对此一知半解,就把锅全往自己身上揽了。

其实历史上因为运河不同,粮道不稳,李世民才将后勤大本营定在定州。

而高句丽的掌权者渊盖苏文知道唐军面对的恶劣的情况,故而有信心将唐军抵御在安市城以西的家门之外。

这才派遣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现在李元瑷疏通了大运河,李世民更是直接将大本营移到了蓟城。

粮草源源不断的从运河运往前线,后勤不成问题。

渊盖苏文哪里还敢如历史上那样赌这一把,直接就将战线往后拉了。

至于杨万春,固然可惜终究不是自己人。

死了,渊盖苏文也不觉得有多大损失。

而唐军历史上是因为后勤问题严重,运河突然堵塞,粮食不到位,李世民心中不甘,又不舍得撤退,这才围困安市城看看后勤能否梳理通畅,并没有展开不顾伤亡的强攻。

现在后勤畅通无阻,李世民信心十足,卯足了劲头一举将高句丽摧垮,自然是不计伤亡的攻打。

原本是全无攻取的希望,李世民无奈退却,视为征伐失败。

现在却战意昂扬的拿下了安市城,向高句丽的腹地挺进。

这就是李元瑷这些年付出换来的结果。

李元瑷长叹道:“折损了四千兵士呢。”

李治天生帝王像,很淡然的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李元瑷霍然一震,想通了。说起来残酷,却是事实。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为了高句丽,贞观末期,李世民两次派兵袭扰。

高宗时期,也不断发生战争,最终唐朝用了十年时间,将这股盘踞在东北的敌人彻底消灭。

这十年里,两国发生的战役,那场不死人?

如果这一次能够一劳永逸,怎么算都是赚的!

李元瑷突然就通透了,更加上心的处理着后勤事务,事无巨细。

在稳定后勤的帮助下,李世民毫无后顾之忧,开始往高句丽深处推进。

六月二十一日,唐军攻陷乌骨城。

三十日,攻克南苏。

辱夷、大行两座城,闻风而溃逃,唐军抵达时,城中竟无一人。

七月十三日,罗通领三百骑前往扶余探查情况。扶余守将高南生见唐军游奕军不过三百人,不记得教训,领四千兵士出城来战。罗通挺枪跃马,直刺高南生于马下,一举冲垮了高句丽四千兵士,隐隐再现秦琼、罗士信之风。

七月十八日,扶余城落陷。

李世民意识到杨万春这水平的大将于高句丽仅次一个,不在谨慎,直接分兵取城。

张士贵、李道宗、张俭各领一路兵马推进。

高句丽的渊盖苏文面对唐军这种蛮横的攻势毫无办法,只能不住的收缩战线,一退再退。

渊盖苏文的战术其实并不差,是面对唐王朝唯一的办法。

但是这种打法在高句丽内部,引起了强烈的抵制,尤其是北部耨萨高延寿。

高句丽渔猎民族,近乎全民皆兵,立国之初,他们将军权封为五部,称之为五部耨萨。

随着高句丽领土越来越大,五部耨萨逐渐成为了五个封疆大吏,手握重兵。

渊盖苏文退守的土地城池,大多都是北部耨萨高延寿的领地。

这一退再退眼瞧着自己的领土都要给唐军占完了,高延寿哪里忍受的了,直接跟渊盖苏文大闹一场,领着手里的六万兵马浩浩荡荡的向唐军杀去。

然后……

没有然后了!

野战中的唐军就跟恶狼一样,以一千不到的代价,将高延寿的六万兵马生吞了,仅斩获首级就有万余数。

高延寿惊骇请降,成为了李世民身旁的一名谋士。

状态提示:第13章高歌猛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