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就是自己还觉得满了!”邱不落接着又补了一句,“超级自信,不,自负。”
吴夺想了想,“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您说的这种封口半瓶醋。”
邱不落点点头,“就刚才这位,我甚至怀疑八成是他被人做了局了,你说他在古玩市场里都嚷嚷找清三代官窑,说不定早有人盯上他了。这赏瓶,保不齐他花了不少呢,百八十万都不好说。”
吴夺也点点头。邱不落说的,不是没有可能。
邱不落又看向吴夺,“小吴,我发现你年纪轻轻的,挺稳啊,是块干古玩的料。”
“还得您多指点。”
“你看看,还挺谦虚。”邱不落笑笑,“在我面前就不要这么谦虚了,且放开点儿。”
油头粉面男走了之后,两人是在会客区聊的,聊着聊着又有人来送东西了,黄微接待的,直接就把人领到他们这边来了。
看来人的年纪怎么也得七十以上了,老爷子穿得中规中矩,手里抓着个编织袋,编织袋还是卷起来的,看样子里头是个长条形的物件。
“老哥哥,今年高寿啊?”邱不落看他有些紧张,便先问了一句舒缓一下。
“六十五了!”开口带着东北口音。
邱不落一听,原来比自己还小呢,就是显老。
“老弟,我六十八,比你还大三岁呢,贵姓?”
“姓张。”
“来来来,张老弟,先坐。”
就这么聊了一会儿,张老汉的情绪确实舒缓了很多,随后便主动打开了编织袋。
张老汉拿出的是一个长方形的书画盒。这个盒子中规中矩,没什么特色,樟木的,不过看上去有些年份。
“你们先看吧!”张老汉将书画盒放到了圆桌上。
邱不落拿起盒子的同时,看似很随意地问道,“张老弟,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
“家里传下来的。我老家是吉林的,后来儿子在齐州工作定居了,我就过来一起住了。”张老汉回答。
邱不落点点头,从盒子里拿出了一个卷轴,这卷轴宽不到一尺,看着应该是横幅。
轴头是老红木,看装裱也不像新的。
吴夺就坐在邱不落的身边,配合他拉开了卷轴。
这卷轴的总长其实有三米多,不过两人也没摆开架势,坐着距离一米左右,一边拉开一截,一边卷起一截,就这么着看完了。
其实不用等看完,开了开头一部分,邱不落的眼中就露出了失望之色。
因为这是一幅书法,书法内容是草书千字文,而且和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同款”。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是北宋宣和四年的作品,狂草,气势非凡,声名赫赫。
真迹原本,是写在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的,长达1172米。
不说别的,光是那张纸,就价值不菲。因为做这种纸,需要上百道工序,技艺早已失传;而且十几米长的纸,是一整张;上面的描金龙纹,那是真用金粉一笔笔描出来的。
赵佶当皇帝不怎么样,甚至都被俘虏了,但是作为顶级书法家,千百年来那是公认的。
赵佶写过很多千字文,但传世的只有两幅。
一幅瘦金体千字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而草书千字文,则藏于辽宁省博。
吴夺和邱不落眼前这幅,倒不是印刷品,也是笔墨之作。
不过,原作长1172米,这一幅长度只有三米多,显然是“缩小版”。
同时,原作上有很多题跋和收藏钤印,而这一幅只有赵佶本来的款印,就是“宣和壬寅御书”和“天下一人”花押,外加钤印“御书之印”。
这一幅草书千字文,不伦不类。
说是高仿吧,它却是“缩小版”,而且纸也是普通的宣纸,同时,也没有做上其他的题跋和钤印。
说是临摹作品吧,它也不落临摹者的款印,更没标注说明是临摹作品;同时,还仿造了一方“御书之印”盖上了!
而从纸张、墨迹、装裱、轴头,乃至盛装卷轴的樟木盒子来看,肯定不是新作,但也就是到民国。
邱不落还是耐着性子从头看到了尾,松手后对张老汉直接说道,“老弟啊,这东西连清代都到不了啊,你说家里传的,顶多也就是能到爷爷辈吧?”
邱不落松了手,吴夺便就自己拿着了。
张老汉点点头,“就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爷爷以前在长春是裱匠,也收藏字画,还有皇宫里出来的呢!就是破四旧那会儿全给毁了。这一幅因为是樟木盒子,放到衣柜里防虫,卷到大被里头了,阴差阳错地就给留下来了。”
他一说长春,吴夺就明白了,他说的皇宫,是伪满洲国的皇宫。
1934年溥仪在倭国人扶持下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当时他从故宫弄出来的古玩珍品还在天津,由其族兄溥修负责管理。后来,这些珍品陆续运到了长春的伪满皇宫。
1945年,溥仪逃离伪满皇宫,最珍贵的40余箱古玩书画随车运走,但是,中途却大部分散失,各自历经辗转或者损毁······
不过,溥仪的散失的书画中,好像并没有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吴夺大体记得,草书千字文应该是传承有序的。
也就是说,张老汉的爷爷,应该不会和原作有交集,手里只有这么一幅不伦不类的作品······
同时,张老汉这么一说,他爷爷应该很懂书画才对;对他爷爷来说,这一幅不伦不类的作品和他本人几乎是同时期的,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