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934 突袭珍珠港(十四)战变

老实说,这个时代的美军,除了战舰飞机比较厉害之外,陆军武器装备几乎全方面的落后不说,就连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热血有余而技术含量不高。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不单单是因为多年不打仗的缘故,实质也是严重缺乏战争磨练,不像欧洲亚洲那些国家,连续几十年上百年的战争,形成一套套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一个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就能甩无数国家几十条街。

如果换做是中国某些有经验的将领指挥这场防御战,在明知十分不敌对方的情况下,绝不会跟史密斯少将这般搞法,那纯粹是自找难看。比如之前被老蒋追杀几万里的红党供军,绝对是打劣势战役的高手高高手,“打不过就躲”,“在运动中消灭敌人”,“避实击虚、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等等战术,在前后数次围剿之中,硬生生被百万大军逼出来的技能。

瓦胡岛的地形复杂多变,除了中部一条哑铃形状的滩头和平地以外,大部分地方都是山,而且还是高度不定的大山!主峰所在地方都在一千多米开外,最高达四千多英尺。

并且山上还到处是密集的原始丛林,热带草原,大片开发出来的甘蔗园,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绝对是世间最好的旅游胜地,但打起仗来,那绝对是穷山恶水!

换做是红党的人钻进来,又有充足的机械工具和武器弹药支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那绝对成为进攻者的噩梦!不要说短时间内打不穿,就是给你三五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也别想清理干净了!

可美军完全没有那种意识,他们从二十年前就习惯了坐在车轮上生活,短途运输是汽车,长途运输飞机轮船了,两条腿跑路的时间极为有限,更擅长跟朱家军一样用数不清的炮火弹药把敌军淹没。

但是。敌军如果压根不跟你做正面交锋怎么办?如此大的一个岛屿,可以轻松藏下十万八万的人,还有充足的给养,饿不死,打不快,杀不光,吃不透。跟胶皮一样的难啃。

美军没想过会打这样的仗,所以他们尽管被迫作为守军一方,骨子里还是一种进攻的精神主导,史密斯这样的狂人压根就按捺不住,稍微一刺激就受不了,这把关键宝贵的战车营派出来。才真正是要了老命!

美军一个装甲营就76辆坦克,其中三个连的3斯图亚特。这还是美军自己累累巴巴好不容易研究定型的产物,今年开始量产就突击入役,可军方对此并不怎么高兴。

为什么?他们拿到了从四大家族那里倒卖出来的猴版“刺刀”坦克,那还是大幅度缩水、用现有技术和材料组装而成的糊弄人货色,却有着18吨重量、75以上的正面主装甲。尤其是采用了猴版外挂装甲厚,防弹能力达到惊人的300以上!

尤其是最操蛋的200小时寿命发动机,直接就是坑爹哄人的玩意,但因为马力强劲,拉着这么大车体照样狂飙2000公里,尤其适合中国中南部的复杂湿润地形,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看来,简直就是给他们造的。

再加上同样猴版的“野獾”步兵战车。美军愕然发现,他们的主站坦克连人家的装甲车都比不上,这份吃味憋屈就不用提了。

于是陆军那边早早抢先动手,直接拆开仿造这一系列东东,搞出来的家伙重量轻松突破26吨,但整体性能,却比他们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整整高出一大截!内部测试发现。性能完全超出,甚至今年紧急上马开始研制的,能够把764,也比不上。更显得十分鸡肋。

但美国的军火商那都是大财团支持的,不可能说已经开始研制了却半途废掉,巴巴的去仿造中国人的东西,他们自尊心也受不了啊!

他们一边继续研制改进新的中型坦克,一边加紧仿造了一批“刺刀”等装甲车辆,配属到两个重型装甲师之中先支撑起来,大规模的列装还得等自己研制的成功后再说。

不过美军也从中发现了问题,那就是中国版的坦克战车设计理念上都完全不一样,生产工艺复杂,如果完全复造需要设计新的生产线,更要命的是冶金配方,除了发动机美国人可以用自己的汽油机凑合,其余的火炮、车体、底盘、履带、装甲、炮塔等等,无一例外都需要重新来过。

冶金配方这玩意,四大家族就搞不出来了。他们这些买办的眼光有限,光盯着现成的东西倒买倒卖,那些被朱斌严格控制的冶金工厂,整个生产流程和配方都是绝密,他们以前也想不到,后来也弄不到。

这就导致了美军用自己的东西去凑合,重量大增,成本大增,性能减弱,怎么算都不合适。

作为陆军弄去的玩意自然是他们优先装备,海军就得自己折腾。六个师匆忙编成后,那是整理起来一个就送出来一个,像是史密斯手里的所有装甲武器,都还冒着清新的黄油味儿,潜在体现的危险就是,士兵们摸得不熟,经验有限!

要命的短板啊!没有经过战斗洗礼,没有实战验证,纯粹和平环境下的散漫美国大兵,一上来就遇到了最强悍的敌人,不能不说,这是一出悲剧!

焦躁的史密斯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中的危险,发出指令,五六十辆m3中\轻坦克就呼啦啦冲出去了!

起伏不定的山地,密集的丛林,极好的遮掩了双方的身影,下边滩头出来的烟雾被植物大幅度的吸收稀释后,到了山脚已经变得十分淡薄,除了正在突破的装甲摩托轰炸扫射起来的爆炸烟雾,其他的看上去仍


状态提示:第934 突袭珍珠港(十四)战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