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65章 V2导弹!巨鼠坦克!

史大林知道希特勒一定会朝苏俄下手,但没想到会来的如此快,如此突然,如此凶猛,如此的狂野!

在5月1日,他们刚刚举行过红场阅兵,曾经失利于朱斌手下的部队看上去没有多少颓丧,大量新式装备入役,让他们看起来士气高昂,威风凛凛,似乎随便推上前线,就能干掉一切的敌人。

但没想到,在希特勒德军的悍然突袭之下,原本已经在制定秘密进攻计划的苏军,根本就不堪一击,一天之内竟被干掉了超过二十个师的力量,一千多架战机,数千门大炮被抢先轰炸损毁,前线部队,更是一败涂地,仓惶溃退!

苏德之间的仇恨积累了数百年,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两名野心勃勃的统帅一时的膨胀,双方心知肚明,早晚得有一仗好打。只不过,德国人是一直都在处心积虑的做准备。在西线无战事的那段时间里,也只有隆美尔的部队短暂的活跃在北非,其余数百万苏军和上百万的盟友军,都在秘密的调动,训练,更新装备,枕戈待旦!

而苏军呢?在远东被朱斌揍得鼻青脸肿,失去了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不说,足足五十万部队的伤亡让他们差点伤筋动骨,直接暴露出大清洗后遗症,以及军事装备和指挥上的极大缺陷。

但这缺陷实在太大,想要弥补起来,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史大林表面上停止了内部清洗,并迅速的扩军备战,流水线上,无数的枪炮武器昼夜不停的下线并流入部队之中,看上去战斗力在稳步的上升,可骨子里。从上到下的思想混乱,高级指挥员战战兢兢的过日子,心思都不在正事儿上,下级军官基本没有合格的,组织行动能力和作战指挥能力极度欠缺,这些大坑。哪能三天两日的就弄利索?

史大林只希望德国不会看的太清楚。这些日子以来心里头也提着小心呢,直到希特勒将海军动员起来,公然攻击上北美大陆之后,他觉得可以放心了德国再怎么牛叉,一斤在欧洲、北非两面作战,现在又加上美洲大陆,派出海陆空三军主力跟美国佬放对,这下子肯定会被牵制住大部分的力量啊!嚣张狂妄过头,哼哼。等着吃大亏吧!

美国实力有多强,各国都是看的清清楚楚的。史大林盘算着,德国人必然因此陷入漫长的消耗战泥沼,之前的破交战角色被逆转,反过来要跟更加强大的英美联军对抗,到时候国力兵力必然抽调一空,若再从欧洲各占领区内煽风点火,搞他个后院不安宁。希特勒便是有三头六臂,只怕也忙不过来了吧?

于是。他心情放松,下边的人也开始马虎大意,都在幻想着能够争取到起码一年的喘息时间,足以补充好先进的新式武器装备,训练好充足的下级军官,筹备五百万的一线主力部队就绪。然后,执行对那时候,已经伤痕累累的德国,致命一击,摧枯拉朽。一举囊括欧洲,威震天下!

瞧瞧,多么合理的算计啊!理论上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史大林忘记了,现在这世界,战争是主流,各国各族数十亿人几乎都卷进来,理性和计划之类的东西根本都不靠谱了!希特勒,比他想象中要疯狂的多!

没错,中德两国的两个狂人,朱斌和希特勒,貌似都自大过头,分别跨国太平洋和大西洋,万里迢迢的去攻击美国本土,理论上,极可能被美国人拖死拖垮,走向衰败,三败俱伤,然后苏俄就能守株待兔,渔翁得利。可谁规定了,就不能四面开战?

朱斌背负的包袱太大,足足四五亿人口的中国光是解决吃饭问题都够他忙活的,一个美国,周围一圈儿的敌人,都需要他投入大多数的精力去解决,的确没有多余的力量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去攻击苏俄在欧洲的核心。

希特勒却没有那样的负担!他却认为,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中美必定两败俱伤,苏俄必定放松警惕,此时却正是对手实力不济的好时机,先下手为强,才是上策!

所以这一战,在希特勒德国而言,信心十足,志在必得!

德国战车,的确不负众望!首先组织起来的三大空中集群,分别以千多架各式战机打头,发起的突然袭击,将半径五百公里纵深的苏军机场清理一空,上面的战机八成被炸毁,剩下的两成升空后,扛不住群殴而被悉数击落,败得一旦悬念都没有。

陆军,别看堆积在一线的部队并不比德国人少,甚至还超出,但纪律涣散,警惕性不高,上下指挥脱节,面对潮水一般突然涌来的德国坦克洪流,惊慌失措!再加上,早期大批量生产的坦克,面对德国清一色的新式“豹”坦克,根本不堪一击,连抗住一炮的都没有,轰隆隆的碾压之下,全部变成渣渣!

上万门大大小小的炮,则被德国集中起来的数千门重炮,和上万门小炮从远处摧毁。特别是德国已经试制成功的超远程重炮,发射底凹增程弹的列车炮,从六七十公里之外长途打击,效果极为震撼!

而德国秘密研制数年,终于有一定成绩的v1型导弹批量生产,比起之前一系列a型实验品,其结构外形已经非常接近成熟期的导弹,并且推力大,载荷高,配备无线电地面引导设备后,发射超过150公里,仍旧能够保证命中率在1000米以内!

这相当了不起了!没有朱斌那些金手指黑科技的加成,纯粹是德国人机械工业的巅峰成就,甚至是仅仅得到了一定的启发,就凭着他们的创造力,整合成这样的程度,堪


状态提示:第1065章 V2导弹!巨鼠坦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