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刘峰继续留在温洲县,并跟随简雍来到了新建立的纺织工坊。
走进去之后,发现工坊的面积很大,足有十万平方米,因是新建,所以还未正式开工。
器械是“模仿”珍妮纺织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效率还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附带属性。
蜀汉有五金加工作坊,常用的零配件不缺,但缺少系统出品的纺织机,导致织出来的布匹总少了那么点味道,放到华夏这个大市场里面,竞争力很弱,至少比不过宋朝,和其他朝代差不多。
而无法远销其他地区,就只能内部消化,好在蜀汉缺少布匹,像闽浙两郡,很多百姓连过冬用的衣物都没有。
以当前的市场潜力,还远远达不到饱和的程度。
在纺织工坊待了一段时间,刘峰又在众人的陪同下前往果树园区。
温洲县多山区,这些地方自然无法耕种,但可以用来种植果树。
县财政所利用仅存的一点资金,规划了一大片果树园。
遥望过去,可以看到大批人影在山间劳作,现在是一月下旬,正好是苹果栽种的最佳时机。
过了三月,成活率就很低了。
心下感慨,刘峰转身对一旁的镇长问着:“这片果园可以吸纳多少工人?”
“回将军,现在是栽种的高峰期,可以一次吸纳五千人,过了三月,人数会减少到五百人左右,不过等到收获的时候,可再次增多,甚至会出现万人采摘的盛况。”镇长今年只有三十二岁,在温洲县算是比较年轻的一批,正是仕途心最强的时候,这时听到询问,连忙回答道。
“这个规模不小了……”
低喃一声,刘峰面露喜色,他最关注的还是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业,百姓就没有生存根基,时间长了,肯定会出乱子。
现在听说可以在闲时吸纳四五百人,多的时候高达万人,自然欣喜。
一个镇不过两千户,吸纳四五百人就是四五百户,稳定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只要把这个果园立起来,再构建一些其他产业,比如养殖、镇办工坊等等,形势就稳定了。
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刘峰出口鼓励几句,便启程返回钱塘郡。
他不可能在一个县待太长时间,蜀汉有太多事情等待他处理,比如非常棘手的闽郡。
闽郡一直是他心头的隐患,当初刘知远把那里搜刮的太狠,百姓无粮可吃,无衣可穿,每日挣扎在生死线上。
从十一月到如今的一月下旬,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蜀汉一直在输血,粮食储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低,损耗极大。
……
蜀汉宫。
一叠文件被堆放在案桌上,旁边有太监在研墨。
刘峰拿起文件一一查看。
蜀汉自有制度,报喜的奏对不会放到这里来,一些小事商鞅就能决定,同样不会送来。
所以能来到刘峰手中的奏对都是大事,至少是商鞅决定不了的事情。
此次共有七份折子,除了三份是土地改革的后续跟进以外,其他四份都是大事。
比如建议在城池里设立疫病应急司,负责城池卫生和瘟疫控制。
还有建议提高医生地位,给与医生一定的品级。
刘峰坐在软塌上思考一会,随后用毛笔写下了同意两字,并盖上镇远将军印章。
这两件事相对容易抉择,关键还是第三件事。
此奏折由赵云亲自书写,上面详细记录了在闽郡巡视的情况,发现在闽郡山区里,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异族势力。
虽然这些异族并未表现出敌意,但也引起了他的注意。
按照奏折里面记载,这伙异族至少有三十万人,且大多以山越人自称。
时局不同以往,如今的蜀汉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这伙人,但大军进山围剿总归会有损耗。
且山越和普通异族不同,他们平时也劳作,常常“自铸兵甲”,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体系。
又因分布广泛、聚居地规模很小,本身好习武,常以山险为依托,围剿起来很困难。
面对这样一个自给自足,有组织,有武器铠甲的武装集团,刘峰也感到头疼。
关键这伙人来得“太巧”了,再过两个月,蜀汉就要对外用兵,这是一次决战,当中还可能牵扯到其他势力,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一旦进展不顺利,甚至会拖一到两年的时间。
此时留这批山越人在闽郡,总感觉如鲠在喉,非常不舒服。
将文件合上,刘峰从软塌上站起,抬头瞥了眼战战兢兢的太监,突然想到了一事,脚步一顿。
随后又走到案桌后重新坐下。
刘峰此时想起了三国时期的东吴。
山越族最为人熟知的历史便在三国时期,尤其是在东吴境内。
当初孙策平定江东,发现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
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
孙策起初投靠丹阳太守吴景时,就曾被当地山贼大帅祖朗袭击,几至危殆。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山越族的活动中心就在丹阳郡,现在则被刘裕占据着。
实际不止丹阳郡,吴郡、豫章郡、庐江郡都是山越族的活动范围。
如果闽郡有三十万人,吴郡和庐江郡也应该差不多,但丹阳郡就不好说了,毕竟是活动中心,以预估的话,一百万人只多不少。
眼眸精光闪现,刘峰也不多言,他需要有足够多证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