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南明工业设计师>第二十九章 弹簧

秦昭站在旁边,开始筹划自己的沙发买卖。

其实即便是在这个时代,沙发也不算什么前所未有的东西。实际上大明朝一直有人使用软垫子垫在椅子上,称为“软铺”,也是官宦缙绅家庭的常用品了。在同时代的欧洲,使用棉花、木棉乃至海绵的软垫子也层出不穷。

但是这些东西都有缺点,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材料一旦摁压下去了,就极难弹回来。最后屁股还是坐在一小块地方,椅子和身体的接触面积有限。

真正用弹簧提高椅子和人体接触面积的,秦昭做的沙发这是头一回。

但是秦昭的沙发面世后,肯定会有很多人模仿制作。毕竟这种家具的内部构造简单,一拆开来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秦昭唯一的优势是沙发的质量。

这个质量首先靠苏钢保证。那些模仿秦昭沙发的人肯定不舍得用苏钢做弹簧,而是使用普通钢材。那样他们的弹簧质量就远不如秦昭的。其次秦昭知道怎么热处理弹簧,而弹簧的热处理工艺在这个时代基本没人掌握,因为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大规模生产弹簧。所以秦昭生产的弹簧质量会进一步优于竞争对手的。

而秦昭沙发的优势,就靠弹簧的优势了。

不过这种优势实际上是很明显的。试想坐在一个坐下以后就没有什么弹力的沙发上,那种体验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就和直接坐在坍塌的海绵上差不多。而坐在坐下后整个臀部都得到支撑的沙发上,舒适的程度是大不一样的。

秦昭给刘大头下了一牛车钢丝的订单,就离开了铁匠铺。

原材料和技术上的难题都已经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准备生产和销售了。

首先要租一个气派的门面。

秦昭这次是准备和层出不穷的仿冒者竞争,所以一开始就要走品牌化,高端化的路线。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和沙发这种可以容易仿造商品的实情不搭。秦昭决定一开始就把品牌打出去,让秦氏沙发的名头传响全城。

沙发这个舶来名词明朝人听不懂,不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商品的实际模样,秦昭决定将沙发取名为秦氏弹簧软椅。

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别人就能想象到坐上去的柔软舒适。

秦昭和秦有理在广州城又转了两天,最后在西关的烟花巷子“红柳街“里找到一个门面。那里刚好有一间邓记绸缎铺子经营不善想转让。这铺子门面三间宽,里面有一进院子五间瓦房,左边挨着一个烟花窑子“窃香楼”,右边挨着广州城最大的勾栏“梅花楼”。

秦昭看上他的地段,便付了五两的转让费租了下来。

这大铺面租金不便宜,一个月月租一两三钱。

这明代没有租房合同,房租价钱全靠和房东口头商量。秦昭租下这件铺面有种不安全的感觉,担心房东时刻涨房租。不过好在这条路上门面很多,如果未来房东房租涨得太过分,秦昭就把生意搬到对门去,也不太影响什么生意。

其实把铺面买下来更干脆,不过这间铺面的房东无心出售铺面。有意出售铺面的房东更难找,就算找到了铺面位置也未必理想。这种事情急不得,还要以后慢慢留心。

现在这种时候,打开销售是当前的第一目标,靠近目标消费者的铺面才是重要的。

秦昭租的这铺面位于烟花巷子的正中间,门面宽敞,门前来去行走的都是有钱寻欢的。和西关主街上那接踵摩肩的人流比起来,这里的人流当然不算多,但是这里的行人有钱,都是秦昭的潜在目标消费群。

有钱逛窑子,动辄在妓院里以两为单位花银子的人,就不会觉得秦昭沙发贵了。

那门面里面有不少绸缎商人留下了的家具,包括后院里的生活家具都一应俱全。秦昭和秦有理前后看了看,觉得暂时也不需要添置什么。

毕竟沙发做出来是摆地上的,不需要什么货架货柜摆放。

两人寻找门面租下门面花了三天,刘大头那边已经做好了一车的铁丝。二人觉得不虚此行,就雇佣了一辆牛车,把铁丝拉回秦家村了。

回到秦家村,秦昭在附近村子找来了三个单身的铁匠,花了两天时间在插云峰上面架起三个烧铁炉子。

第一个铁匠加热铁丝,把烧软的铁丝缠到铁棍子上变成弹簧,然后进行热处理淬火。第一个铁匠完成淬火后,秦昭找了一个帮工把冷却的弹簧送到第二间房间,第二个铁匠回火。然后再换一个帮工把弹簧送到第三个房间里,第三个铁匠负责烘炉,高温烘烤一会儿消除弹簧的应力。

所谓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低温状态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在明代淬火使用的材料有油和水等。秦昭使用的是水。

所谓回火,是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让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去应力是指消除钢铁保持原有形状的惯性内部力。任何一个产出的工件都会产生应力。去应力有热时效、振动时效、自然时效等多种办法。秦昭使用的就是简单快速的第一种“热时效”方法。

热处理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样三个铁匠负责三个热处理的步骤,就算有一个人泄密,也不能把秦昭的机密泄露出去。

这些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章 弹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