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妖清>第220章 呐喊过后的平静

“与华作战,沙俄必败!”阿列克谢耶夫的最后呐喊,被各国媒体作为头条不断刊登在了各国的报纸上,随即更是引发了全世界对这场华俄战争的议论纷纷。阿列克谢耶夫的最后呐喊,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不少以此为主题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更是接踵而至。比如,当时代的法国雕刻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就以此为素材直接创作了流传后世的名雕——《上将的最后呐喊》,而世界著名的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也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世界名画《最后的呐喊》。

阿列克谢耶夫的最后呐喊,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大华国民战胜沙俄帝国的信心,使得原本曾一度陷入僵局的东北大移民计划得以按照原定计划实施。移民计划提出之初,不论是新并入大华的山东还是南方诸省,百姓们大抵因为惧怕战争而不愿移民东北,哪怕是在张林这位皇帝极力倡导并开出了丰厚的移民条件之后。

但自从阿列克谢耶夫在被枪杀时高喊出沙俄必败的呐喊之后,国内的百姓们便也不再忌讳沙俄,纷纷响应皇帝的号召,开始举家迁往东北。一股移民热潮,被华丽地掀起。

山东省自并入大华之后,土改政策便是开始在山东境内全面推行。在山东省内土改政策大规模推行的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山东百姓迁往东北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山东境内可耕土地不足的问题,大华帝国给山东百姓开出了相比于南方诸省更为丰厚的移民条件,尽可能地让山东百姓举家迁往东北。

按照移民政策,大华将会给每一个符合条件的移民者发放10华币的移民补贴,并承诺了东北境内十亩面积的可耕土地。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山东百姓移民东北,大华发放给每一位山东移民百姓的移民补贴由标准的10华币提升到了20华币,承诺的可耕土地的面积更是提升到了每人12亩。随着白银的贬值,以及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黄金作为本位金的华币与大清平库银之间的兑率已经由华武元年的1:1下滑到了1:1.1。也就是说,一元华币目前等值于1.1两白银。发放给山东移民者的20华币,面额等值于22两白银。以当时代一个中农家庭一年不到50两的总收入折算,作为移民补贴的20元华币对每一个山东农民而言都是一笔大钱。毕竟,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持有三口符合移民条件的成年人的话,大华帝国政府发放给每一个山东家庭的移民补贴便是高达60华币,面额等值于66两白银,这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一个中农家庭一整年的收入。

在待遇优厚的移民政策下,在人口和土地矛盾已被相对激化的山东境内,大量的百姓开始在大华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开始举家迁往东北。另外,受丰厚的移民政策的影响,大清治下的河南、山西甚至是直隶省内生活相对艰苦的贫民开始以一种流民的方式流入山东境内,随即也加入到了移民东北的队伍之中。

相比于山东省和大清治下的其他省那庞大的移民队伍,大华治下的南方诸省响应移民号召的百姓却是并不多。在大华一系列惠国惠民的农业政策下,南方的农业已经得到极好地发展,已经被分到土地的南方农民已经开始享受着吃得饱穿得暖的幸福生活,一些勤恳且懂得经营的农民家庭甚至已经过上了粮食满仓、钱银满箱的小康生活。对南方的中国百姓而言,每人10华币和10亩土地的移民补贴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大量的南方商人大抵还是看到了开发东北那巨大商机,他们紧跟着大华皇家商团的脚步,并将大量资金投向了东北。同样的,不少南方家庭也把移民东北当成了发家致富的捷径,并加入了移民热潮之中。

作为在东北投资最大的商人,张林命令一直都在持续壮大的皇家产业不断将分厂开设在东北境内。在张林的政令下,一大批有着国有企业性质的重工业工厂不断在东北境内耸立而起。大华皇家能源总公司,将红得发光的眼睛瞄向了东北境内那富饶的魔晶矿和魔核;大华矿业总公司瞄向着东北境内那储量惊人的各种矿藏;大华钢铁总公司直勾勾地盯紧着东北的铁矿资源和随后两年必将蓬勃发展起来的钢材市场;鉴于东北大建设的需求,大华皇家水泥公司的管事们制定了一次性在东北境内开设十个水泥分厂的扩建计划;大华造船厂提出了一个在旅顺港开设船厂分厂的计划;大华运输总公司扩展了数条山东沿海往返辽东大连湾的海运航线,成为了跨越渤海湾的海上桥梁……

出于对俄战争的需要,张林直接拨款五千余万投入到了东北的道路建设之中,并建起了一支工人总人数高达十万、持有大量工程车的建设兵团。这支由筑路工人组成的建设兵团,将会在东北境内不断搭桥筑路,以最快的速度铺设起贯穿东北的军用交通网。张林原本是想按照沙俄帝国诱使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之后提出的东清铁路规划为蓝本,建起一条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连双子城、南至大连的丁字型铁路,但这条有希望成为东北大动脉的铁路全长长达2400公里,不仅耗资巨达近三亿华币,而且建造周期长,没有个三五年根本没法完工通车。对俄战争,根本指望不上这条铁路。

张林,只得将希望寄托于运输能力逊于铁路但建设周期短的公路交通。因时间紧迫,再加上东北地区水泥紧缺,赶建质量好、承重大的国道公路根本不现实,故而以最快速度建


状态提示:第220章 呐喊过后的平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