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唐第一村>第五百二十二章:格物基金会

“你知道李春?”李渊见席云飞一脸错愕,好奇问道。

席云飞急忙摇头,否认道:“不知道,只是看这刻章有趣,竟然跟车架完全相融,不知道是黏上去的,还是本就长在这木头里的石头。”

李渊不以为意的点了点头,抬头朝李方李圆俩兄弟看去,蹙眉道:“这李春,可是河北安济桥那个李春?”

李方与弟弟相视一眼,急忙点头:“好叫贵人知晓,您说的安济桥李春便是家父。”

“哦?!”席云飞闻言,脸上一喜。

李渊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席云飞,又问道:“我记得武德三年,朝廷曾经派人前去招揽,旨在黄河中上游修筑大桥,不知令尊为何拒绝了招抚?”

李方闻言一怔,回忆了半响,瞄了一眼席云飞,道:“家父是个愚忠之人,觉得李唐反……”

“咳咳!”席云飞没想到这李方说话这么直接,急忙出言制止,估计他还不知道问他话的人正是李唐开国皇帝本人。

李渊没好气的朝席云飞瞪了一眼,看向李方李圆兄弟俩,没来由的叹了一口气。

当年他起兵造反,在很多前隋的人看来,确实属于反贼,李春不接受招揽也是情理之中。

“那不知令尊如今可否愿意出山?”李渊还不死心,黄河是天险没错,但因为黄河的存在,每次行军北上都十分不便,要是能有几座大桥连通,那大唐对北方的掌控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席云飞也一脸期待的朝李方兄弟俩看去,别说他不心动,最近修路的管事们时常抱怨造桥之事,主要是没有办法抵御洪水冲击,但安济桥屹立千年而不倒,可见在抗洪冲击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

可惜,李方兄弟俩听到李渊的问话,瞬间满脸的忧伤,落寞道:“不瞒贵人,家父三年前就已经病逝了,其实当初大唐皇帝派人招抚的时候,家父就已经卧床不起了,唉。”

“病逝了?”席云飞顿感晴天霹雳,不过仔细一想也正常,李春修桥的时候最少也二十几岁,如今二十几年又过去了,接近六十岁的李春早已经活过了古人的平均寿命,算是长寿。

不过,得知李春去世的消息,席云飞多少还是有点失落,与兄弟俩说了一番建立格物坊的安排,便带着他们直接回了内城。

先秦时代,“格物致知”这句话大概并非特别深奥的语言,故而用不着什么解释。

但汉代以降,由于文化断层等原因,人们对它的解释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对“格物”解释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所谓格物致知,其实就是一个对事物不断探究,追根问底的过程,这点跟现代物理学十分相似,以至于,清朝的时候,严复在《原强》中写道:“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这里的格物,已经在字面意义上表述了何为自然科学的致知之道。

翌日,新一期的《知音》例行发刊。

不过,这次的封面与往日有所不同,竟然画了一台奇形怪状的自行车。

若是昨日在城门见过那台木头车子的人看到了,一定惊讶万分,不错,这封面上的车子便是李方李圆兄弟俩打造的木头版自行车。

“这李方和李圆到底是何许人也,就因为造了这台四不像,竟然被郎君奖励了这么多好东西?”

“良田百亩,庄子一座,内城庭院一处……还认命李方为新建格物坊主事,薪资待遇等同……”

“这,这两人我知道啊,昨日还在城门口见过,当时他们仿制郎君的自行车,我还以为他们大祸临头了呢,没想到……啧啧啧,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真是羡煞老夫了。”

“这格物基金会又是什么?”

“第五页写得很清楚,郎君私人掏腰包,拿出十万贯现钱,建立格物基金会。”

“基金会的宗旨便是鼓励民间能工巧匠,在各自领域拿出独到的建树……得到基金会认可后,就能够申请研发基金……”

“研发基金?又是干什么的?”

“你傻啊,就是钱啊,好比这李方兄弟二人,就因为做了这台四不像,现在由基金会统一出资,让他们打造出完整的自行车,上面还写了,只要能够得到郎君认可,便能得到郎君亲自颁发的匠神徽章,还有一万到五万贯不等的奖励。”

“万贯奖励……那不是一夜暴富,一辈子大鱼大肉都花不完了啊!”

“唉,谁说不是呢,我看这些工匠们怕是要乐死了,这什么破木头车子都能够拿奖,那造个大马车不是比他拿的还多?”

这人话音刚落,茶楼角落几个十指异常粗大的汉子不由得撇了撇嘴。

“一群外行人,懂个屁……”

“师兄别跟他们一般见识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是咱们这行的人,看这台车子确实觉得可笑。”

“唉,我也就是发发牢骚,这李家兄弟这回儿算是发了,不仅得了这么多好处,郎君还出资让他们继续打磨精进,我们田家怕是又要被他们压下一头。”

几个汉子闻言,都是默默低下头来,同为工匠世家,田家同样来自河北,但因为李春修筑安济桥得到朝廷和百姓的认可,田家这几十年一直处于声名不显的尴尬局面,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技艺同样高深,但河北人人只知安济桥李春,根本不


状态提示:第五百二十二章:格物基金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