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日月再临>第二百三十一章 决战珠江口

这场策划消灭刘条二势力的计划,不仅是海军的功劳,锦衣卫在里面也发挥了大功。

是他们将这些商船的消息传递给刘条二的,让刘条二以为前往他们出没的海域的第二舰队是商船队,才给他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锦衣卫在办这件事的时候,也发现了盘踞在珠江口的郑一嫂与张保仔的细作,因为前几年安南内战的缘故,郑一嫂和张保仔明里暗里也和安南郑阮双方布置了许多眼线。

本来他们是有机会投靠大明甚至做成元老功臣的,甚至在当初李君梅和朱海涛亲自给他们写信让他们南下加入到大明的建设之中,可是他们却以为自己已经投靠了清廷,已经成为了“官军”,南边的那些莠民土寇就是当了皇帝也是夜郎自大,可谁知短短几年的时间,南边的那些人却已经统一了几乎整个南洋,并击败了西班牙、英国等多个西洋列强,这让他们大吃了一惊。

可是他们已经投靠了清廷,身边也被狡猾的清廷埋了不少人,如果这个时候贸然过去的话,大明那边接不接受不说,就是出去都困难。现在郑一嫂和张保仔都在广州十三行那里有了不少店面,还有了几万亩地,还得养活手底下的数万“水兵”,因此要他们舍弃这些投靠大明,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不过他们另一方面却想找人和大明搭上线来,可是却被朱海涛拒绝了。这两个家伙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居然想被封王,还夸下海口说要将两广献给大明之类的,让朱海涛觉得十分的不靠谱。他们也许在海上是些水龙王,但是在陆地上,就是满清那些骑兵都够他们喝一壶的了,在陆地上他们根本就不是满清的对手,反而有可能大乱大明的计划。

而且,满清也一直不放心他们,甚至有可能在他们刚举兵的时候就被身边的人给杀了呢。到时候大明出师不利,肯定会有政治上不好的影响。

因此,他们就想让细作观察安南那边大明商船队的情况,去通报给刘条二他们,想要给大明一点教训,削弱大明的实力。

可这也给大明以进攻他们的借口,在剿灭刘条二势力之后。对海南岛、tw岛以及珠江口的进攻计划就开始了。

这次行动被朱海涛亲自命名为“重整河山”,意思就是要从通古斯野人的身上收复华夏故土,彻底消灭这些野猪皮。

这些野猪皮在后世依然聚集在一些地方,在网上不断炫耀自己祖上是多么牛皮的存在,甚至还有一个大辫子闯进明孝陵里面侮辱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但是却最受欺负的民族,可见他们是多枚的邪恶。

消灭满清,也是朱海涛一直以来对大明官兵的许诺,大家等待这个时候已经很长时间了。

1784年6月1日,第二舰队护送刚刚组建的第十三师、第十四师,第三舰队护送第十二师、第十一师,从承天府出发,分别准备登陆海南岛和tw岛,第四舰队护送第一师和皇家近卫师准备登陆珠江口,同时准备消灭郑一嫂和张保仔的势力。

第一舰队和最后成军的第五舰队一直在苏门答腊岛的最西侧枕戈待旦,就等待着英国人可能的进犯。除此之外,在安南还部署了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时刻准备攻入广西,而其余的师以及治安部队驻扎在各大军事要地,时刻防止国内的土著暴乱或者外来敌人的进攻。

十天之后,第二舰队护送的军队在后世的三亚地方登陆,并击败了这里少数的清军,并且迅速展开,围绕着海南岛的沿海平原逐步推进,在半个月之后攻入了海口,并且开始进攻五指山区,并且开始清剿这里的抵抗力量。

在1784年6月12日,第三舰队护送着第十二师、第十一师在tw南部的高雄登陆,并很快北上,和已经起义的林爽文会和,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台湾岛。

历史上的林爽文起义发生在1786年,但是随着大明的渗透,天地会这几年在南方地区闹腾的越来越多了,让满清朝廷疲于应付。林爽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提前两年率众起义的。

在他的配合下,明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就控制了台湾的熟地,并且在澎湖外海和满清的水师大战了一场,彻底消灭了满清的水师,夺占了澎湖列岛。

随后,明军就开始逐步剿灭那些生番,凡是胆敢抵抗大明的力量,都会被无情的消灭,等待他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劳役而已。

在珠江口的作战,也很快就开始了。1784年6月15日,历史性的一刻开始了,大明第四舰队的“夏”级战舰,在珠江口一字排开,开始炮击珠江口的炮台。这里的岸防工事是在乾隆得知安南被明军攻陷之后就开始修建的,采用的都是从明清战争之中传下来的火炮。但是那场战争距离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曾经十分精悍的满清军队已经变得和明末的明军那样虚弱不堪了。

第四舰队对付这些炮台,简直就是一如反掌。105毫米舰炮发射的爆破弹,一发下去就能将他们纸糊的炮台打成一片废墟,连里面的人也都能打得稀烂。

不到半天工夫,珠江口的那些岛屿沙洲,就全部被明军占领了、

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府内,巴延三和张保仔、郑一嫂,以及水师提督严常、广州将军傅玉、陆路提督阿里保都在一起,看朱海涛亲笔写给他们的劝降信。

“总督阁下,您可是封疆啊!咱们可不能投靠逆明!”傅玉说道,且不说这封劝降信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一章 决战珠江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