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宜禄立志传>第三十六章 常山国的抉择

就当秦谊在西河郡大破匈奴之际,天下大势也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因为秦谊处在并州这么一个边角之上,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其实并没有怎么影响天下大势。

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军进军勃海郡{今河北没皮东北},降虏校尉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从驻地幽州{今北京西南}迎击黄巾,二军于东光{今河北沧县东南}展开激战。公孙瓒大破黄巾,斩首三万余级。黄巾军弃辎重,南渡黄河。公孙瓒于黄河边设伏,待黄巾半渡之时突然出击,黄巾军死者数万,血流成河,公孙瓒俘虏黄巾人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计其数。朝廷以其功,拜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在《三国演义》中,公孙瓒在十八路诸侯讨董之中戏份还不少,但实际情况是,公孙瓒压根就没有参加讨董联盟,他的领导刘虞也是支持汉献帝的。所以公孙瓒在接受长安朝廷册封的时候可是非常爽快的,可不像张杨一样还要找个降汉不降董的理由。

打完这一仗之后,公孙瓒一时风头无两,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新星。而后公孙瓒也是积极谋取进步,将目光瞄向了袁绍刚刚占据的冀州。

说起来公孙瓒和袁绍的梁子也已经不少了,公孙瓒之从弟公孙越在与袁绍部下周昂交战时中流矢而死,袁绍在夺取冀州的时候也是拿着公孙瓒的声势来吓唬韩馥,而作为精华之地的冀州,更是两雄争夺天下的毕竟之路,一场大战马上就要爆发起来。

公孙瓒大破黄巾,威名正盛,领军进入冀州后,郡县纷纷反叛袁绍归附。袁绍畏其兵威,授公孙瓒另一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公孙范至郡后反以渤海郡兵进攻袁绍。

一时公孙瓒兵势甚盛,以其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又改置冀州治内郡县守令。

在这种形势之下,冀州的常山国,也是受到了公孙瓒入侵的影响,常山相孙瑾,也是召集手下掾吏张逸、张瓒等人过来商议对策,决定常山国在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中的立场。

“诸位,公孙伯圭与袁本初之间必有一战,我想举郡投靠公孙伯圭,以此来报答伯安公的知遇之恩,不知道诸位认为可行否?”

孙瑾口中的伯安公就是字伯安的幽州牧刘虞,作为刘虞在担任幽州刺史时的属吏,刘虞对孙瑾有着举荐之恩,在面临着这次将决定北方大势的站队选择之时,孙瑾也是毫不犹豫得准备站在刘虞这边。

而在这个时候,公孙瓒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声威,但其实起算起来,公孙瓒只能算是幽州牧刘虞的下属。

后来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已经多次被袁绍击败,还不断地进攻。刘虞嫌公孙瓒过于穷兵黩武,怕他成功后就不好控制了,于是不许他再次出兵,并稍稍削弱了他的权限。这才导致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公孙瓒干掉了刘虞。

但从这件事的记载上来看,公孙瓒应该是刘虞名义上的下属,虽然现在双方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共管幽州。

在孙瑾这个常山国相眼中,公孙瓒只是刘虞手下的将军,而刘虞和袁绍也是刚刚发生过矛盾——今年正月的时候,袁绍、韩馥等以献帝年幼,且控制在董卓手里为由,欲废掉献帝,想要推举刘虞为帝。而汉室忠臣的刘虞坚辞不受,其事遂罢。总之,双方闹得非常不愉快。

在这次的选边站队上,孙瑾觉得支持公孙瓒便是支持自己的老领导刘虞,也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如果知道自己的老领导刘虞最后被公孙瓒杀害,孙瑾是绝对不会支持公孙瓒的。而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也是因为孙瑾的消息有些落后,关于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关系还停留在过去。

虽然最后闹到不死不休,但刘虞和公孙瓒还是有很长一段蜜月期的,尤其是汉朝没有大乱的时候,刘虞作为先后担任过幽州刺史和幽州牧的顶头上司,那个时候的公孙瓒只能老老实实夹起尾巴来做人,所以两人的关系还算是不错。

只是随着天下大乱,军头的势力越来越膨胀,现在公孙瓒也是越来越跋扈,逐渐不把老领导放在眼中,双方因为施政理念不合,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裂痕。

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时,受刘虞的节度。公孙瓒只注重自己的部队强大,放任部曲侵扰百姓,而刘虞注重仁政,很关爱百姓,于是与公孙瓒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而因为理念的不同,这矛盾将还会继续扩大,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将来彻底不可调和,只不过孙瑾不知道这事罢了。

“相国,张逸最近听闻,故冀州牧韩文节自杀身亡!这事袁本初也是有着很大的责任,如果他能够履行当初对韩文节的承诺,韩文节又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袁绍接管冀州后,封韩馥为奋武将军,但既没有兵,也没有官属。

与此同时袁绍还任命了河内人朱汉为都官从事。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轻慢,与韩馥积怨颇深,大概也是知道袁绍曾经被韩馥挤兑过,大军断粮去上演真人版荒野求生,于是朱汉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便擅自发兵包围韩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大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不过朱汉明显是会错了意,袁绍立即逮捕朱汉,将他处死。但是韩馥仍然优虑惊恐,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


状态提示:第三十六章 常山国的抉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