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摇滚教父>第35章 乐评

【杰克谈摇滚】节目的插播广告,花掉了一万五千美元。

由于不是午夜档的垃圾时间,虽然广告费比热门的黄金时段要低一些,但也依然昂贵,达到了每分钟一千五百美元。

这意味着《你好,冰冷世界》的广告只能在这档节目中播放十天。

主打歌永远是专辑宣传的重点,但却不是唯一。

除了电台广告之外,在报纸等平面媒体上的广告,则是在突出主打歌的前提下,兼顾其他三首歌曲。

在这一部分的投入,最大的一笔开支来自于一位资深乐评人的公关费用。

这位叫做沃尔斯-威尔逊的乐评人同样专注于摇滚领域,影响力比几个顶尖的评论家要差许多,出了纽约州就没有几个人认识。

不过在纽约本地,这位资深乐评人在特定的歌迷群体中,还是拥有广泛受众的。

能够在《纽约每日新闻》娱乐版拥有一个长期的个人专栏,就是这位乐评人影响力最为直接的体现。

为了让沃尔斯-威尔逊在专栏中为《你好,冰冷世界》写下一篇评论,ei唱片开出了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

按照北美评论界与唱片公司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收钱写软文广告是十分正常的商业行为,但为了确保评论的权威性,乐评人不会为一张质量很烂的专辑送上好评。

唱片公司同样也不会提出这样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了,拿钱办事是基本的行业准则,乐评人在收下支票之后,无论给出好评还是差评,在登报发表之前,都会送给唱片的发行方审核,只有得到通过,才会正式发表。

如果是一张没有多少亮点的专辑,乐评人虽然也会给出差评,但却会在差评中点出专辑的卖点,以吸引特定群体的兴趣。

比如说,如果单纯的给一张专辑打个低分,唱片公司肯定不会接受。

而如果换一个方式,比如说“这张专辑的鼓点会让你的心脏都震出来,歌词里到处充斥着低俗的f词,主唱的歌声像嗑了药混乱不堪。”

这样的描述,就有很大概率被唱片公司接受,虽然是差评,但却点明了专辑的卖点,对特定的群体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从本质上来讲,北美的乐坛和好莱坞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大多数乐评人比影评人做得更好的一点在于,他们会去听一遍需要写评论的专辑,至少也会完整的听完主打歌。

而大多数影评人在撰写评论之前,根本不会去看电影的内容。

作为一个自认为认真负责的乐评人,沃尔斯-威尔逊在完整地听完《你好,冰冷世界》之后,才通知自己的经纪人,收下了ei唱片开出的公关费用。

在撰写评论之前,还反复听了三遍以上,并且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还要在每写下一首歌的评论之前,再听一遍对应的单曲。

哪怕是在乐评界,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也非常罕见,绝大多数乐评人都是收了钱之后,撰写评论之前,听上一遍罢了。

“《你好,冰冷世界》这首歌,旋律简洁而致命,乔治-史密斯的演绎令人惊讶,曲调听似欢快,却隐藏着一抹挥之不去的哀伤。乐队的伴奏也同样出色,用简单的旋律,谱写出一首打动人心的好歌。单曲评分:42分(5分制)。”

沃尔斯-威尔逊写下了第一首歌的评论之后,停下了笔,打开cd播放机,继续听第二首歌。

高品质环绕音响的效果非常出色,给人一种身临演唱会现场的感觉。

这首歌的前奏较长,节奏相较于《你好,冰冷世界》而言也要慢一些,不过仍属于“快歌”的范畴。

和前一首歌更加注重整体相比,《u》重点突出了鼓点,节奏感非常强烈。

沃尔斯-威尔逊忍不住随着音乐的节拍,晃动着脑袋,一只手在桌面上有节奏的拍打着。

“我们一夜狂欢,我要带你去兜风了!仍是一夜狂欢,一起嗨到黎明到来!仍然一夜狂欢,像魔鬼一样狂欢!酒还没醒,整夜宿醉,一夜狂欢。”

到了高潮部分的时候,沃尔斯-威尔逊甚至跟着轻声哼唱了起来。

乐评人必须要保持对音乐的热情,这是沃尔斯-威尔逊的观点,也是生活和工作中严格执行的准则。

一曲结束,按下暂停键,沃尔斯-威尔逊继续写乐评稿。

“专辑的第二首歌《u》,不是一首典型的朋克摇滚,但质量同样出色,尤其适合派对场合。强烈而直接的节拍,会让你忍不住跟着音乐扭动起来,在舞池里尽情挥洒汗水。美中不足的是,主唱的嗓音太过清澈,缺少一种性感的磁性。单曲评分:38分。”

然后继续听歌、写评论。

“第三首歌《allti》,节奏突然转向舒缓,旋律很有特点,讲述了一段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但节奏感不足是致命的硬伤。单曲评分:32分。”

cd播放机再一次启动,柔和的旋律回荡在空旷的书房内。

清脆的低音线,轻到几乎难以察觉的鼓点,舒缓而柔和的吉他旋律,轻柔的简直不像是一首摇滚。

乔治-史密斯清澈的嗓音,像是夏日里的一杯冰水,让人感到极度的舒适,一段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滴答响起的钟声是一种抚慰,伴我度过难以入眠的夜晚,也许它能够阻止明天偷走我全部的时间。即使心有疑虑,我依旧在此为你守候。”

虽然已经听过数次,但沃尔斯-史密斯仍然沉浸在歌声之中,忘记了自己还在写乐评稿


状态提示:第35章 乐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