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摇滚教父>第335章 “下个月初,洛杉矶见。”
为王”。

自己做渠道肯定是行不通的,不说专业性的问题,单是为了抢占市场去烧钱,阳光海岸就烧不起。

现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ify,单单每年砸在广告上的钱,就数以亿计,购买版权的投入更是宣传成本的数十倍之多。

数字版权可以以授权的形式来合作,这样做的风险更低,利润也更稳定。

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顶多扩充一些人手,归在现有的发行部门下即可。

宣传也一样,宣发一体,阳光海岸的这两个部门本来就是合并的,没有必要做太大的调整。

除了发行之外,内容制作和艺人管理,也都需要成立相关的部门。

后者不必多说,主要是加强对旗下艺人的控制,以及充分开发艺人身上的价值。

当然,到了现在这个年代,价值开发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想要像过去那样,完全控制签约艺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二十一世纪的北美,如果想要像南棒的经纪公司那样完全控制旗下的艺人,绝对会被各种乱七八糟的组织和工会告到破产。

除了毫无根基的纯新人以外,只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小明星,和唱片公司之间更多的都是合作关系,只不过多数情况下,唱片公司占据强势地位罢了。

若是明星的咖位够高、影响力和吸金能力够强,反客为主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因此,这个部门的重点,还是保证唱片合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最后就是内容制作,这也是阳光海岸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

短期内,这个部门主要负责的业务就是简单的唱片制作、演出筹备等等。

和好莱坞的电影不同,乐坛的内容主要依托于明星或者制作人本人,虽然也需要团队的配合,但却不需要像拍电影那样,召集成千上万的人参与。

哪怕是大制作的唱片,如果不考虑mv拍摄的部分,二三十个人也绰绰有余了。

以罗杰等人为例,在《燃烧》专辑的制作过程中,除了乐队的六人之外,还有制作人迭戈、六名录音师、三名混音师、两名乐手、一支由五个人组成的后期团队、一名封面设计师、一名摄影师、两名美工、以及十几名助理。

大部分人助理只负责倒咖啡和传话,暂且不做考虑。

其它职位加起来,包括乐队成员本身,总共只有27个人,就完成了这张《燃烧》专辑的制作。

也就是说,内容制作部门不需要太多的人手。

考虑到阳光海岸现有的规模,大约有2-3个固定的团队,能够保证有三个项目同时开工即可。

如果同时启动的项目超过三个,完全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来解决。

而且大牌的制作人,也不会使用这些“普通”的团队。

像罗杰三人合作最久的迭戈,他的团队就是一支自由团队,以一张专辑为单位签署临时的工作合约。

具备一定地位的乐坛明星都有自己的合作团队,公司内的固定团队只会负责一些低成本的项目,没有必要养着太多的人。

负责现场演出的调音团队同样如此,像混音师之类的位置可以和专辑制作团队通用,舞台设计、导演等等则需要单独设立,这方面也需要养一批人手,但不需要太多,两个固定的团队就够用。

至于等到《美国偶像》计划启动之后,人手需要增加,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制作《美国偶像》的团队,同样也要等到计划启动阶段再去考虑,暂时不用着急。

除了人员之外,硬件也同样重要。

乐器库、录音室、以及演出现场使用的器材,都是耗资巨大的玩意。

乐器库的投入要小一些,不过却没必要自己搞一个,顶多购置一批常用的乐器作为备用。

录音室的搭建投入有高有低,便宜点的几万美元就能弄一个,当然,这样的录音室质量就不敢恭维了。

如果从建筑到设备,全部采用最顶尖的配置,砸进去数千万美元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而在专辑制作中,录音室却又是必须具备的东西。

罗杰考虑了许久,在“录音室”这个单词后边打了一个问号。

洛杉矶不缺各种大大小小的专业录音室,从低端到顶级,各种档次都有,价格也很合理。

短期来看,租赁肯定比自己搭建省钱得多。

如果考虑到长远的收益,反而是自己花钱造一个要划算一些,就算自己不用,也可以租出去赚钱。

但是,录音室的规格、投入、以及究竟需要造几间,这些问题都很麻烦,不是拍脑门就能决定的东西。

录音室的投入不仅仅只在设备上,由于对声学环境要求苛刻的缘故,对建筑本身就有极高的要求,不是说随便找个空房间就可以搞的。

在阳光海岸现有的资产当中,没有适合改建成高端录音室的建筑,只能重新寻找,甚至是新建,这也加大了成本上的投入。

而且一间录音室不是说建好了就完事,尤其是档次较高的那些,为了保证领先,设备需要定期更换,甚至是整个翻新。

再加上日常维护的成本,这么一笔投入,必然是要慎之又慎。

至于演出设备方面,罗杰的想法是暂时不要购置,至少在三年之内,对这方面的需求都不会很大,租比买更划算。

别说现在《美国偶像》计划还没有启动,公司签约的歌手极


状态提示:第335章 “下个月初,洛杉矶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