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摇滚教父>第327章 首周46万和25%负面反馈
事达的傲慢也是人尽皆知的。

对好莱坞的大公司或许态度会好一点,毕竟录像带租赁是他们最主要的业务。

但对乐坛的发行方,百事达的态度就没那么好了。

“我愿意卖你的专辑是给你面子,别给脸不要脸。”

大概就是这么个态度,哪怕是对于五大,也同样如此,毕竟音乐专辑的零售只是附带的业务,而不是主业。

尽管,这样一个附带业务,起码也占据了北美百分之十的实体专辑销售。

{pd唱片的业务,而且体量不小,但主业还是租电影录像带。}

“百事达不可能为我们做出改变。”

大卫-斯科塞斯摇了摇头,换成是母公司环球影业去谈,说不定对方会答应一些不过分的条件。

但环球唱片?

对百事达的影响力太小了,几乎为零。

和辉煌了近一个世纪的环球影业相比,还不到五岁的环球唱片虽然规模庞大,但影响力相差却太远了。

在乐坛之内还玩得转,出了流行乐坛这个领域,除了“环球”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言。

在几年前,环球影业以约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宝丽金唱片,以此为基础,砸下大笔的美元成立了环球唱片。

这家新兴的唱片公司确实没有辜负母公司的投资,成功挤入乐坛前五,成为一家巨无霸级别的公司。

甚至于在核心业务区北美,环球唱片的体量仅次于排在第一的华纳,将索尼、百代等巨头都压了下去。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由于时间的缘故,环球唱片虽然无论是资本还是盈利能力都极为恐怖,但影响力却还无法延伸到乐坛之外。

而且这个目标,在短期内几乎不太可能指望得上。

百事达的实体专辑销售业务确实很庞大,但本质上这是一家好莱坞的公司,而不是乐坛的。

沉默了好一会,大卫-斯科塞斯继续开口道:“百事达的事先放到一边,我们现在要解决歌迷负面反馈的问题。”

最严重的负面反馈就是对定价过高感到不满。

9.99美元,如果是专辑,可以说是便宜得过分。

但四首歌的ep,却又嫌太贵了点。

北美的人均收入确实很高,尤其是太平洋对岸那个不可描述的国度还没有追赶上来的这个年代,单以中位数收入而言,北美是世界第一。

但差不多十美元一张的ep,也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买的。

按照二十一世纪初的购买力,十美元,大约够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伙食费——如果是在家做饭的话。

或者说给汽车加上五加仑{约19升}的汽油。

富人阶层暂且不提,对于中产阶级收入以上的人来说,十美元也不是什么值得在意的数字。

根据北美官方公开的数据,月收入在一千美元的“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比例接近五分之一。

和高收入相对应的,是北美高昂的物价和税收。

一千美元的月收入,放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足以过得不错,但在北美,也仅仅只是饿不死。

如果考虑到房产税之类乱七八糟的税收,或许未必能生活在温饱线以上。

——别以为穷人就不用缴税,万税之国的名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对于这些群体来说,别说十美元了,哪怕一美元都是要算着花的。

而在摇滚音乐的粉丝当中,低收入群体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

一张ep贵上一两美元,可能会导致销量下降百分之十甚至更多。

罗杰忍不住挠了挠头:“按正常价格卖的零售店应该比乱涨价的要多吧?”

无论是发行方、制作方或者是乐队,都管不到零售商头上。

中间毕竟还隔着一层经销商呢,一般的小规模零售商都是向经销商购买。

只有百事达之类的连锁巨头,才会直接向发行方大量购买唱片。

关于部分零售商胡乱涨价的事,罗杰也提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在罗杰看来,这家店卖得贵,换一家买不就行了?

又不是所有零售商都涨价,大部分还是按照7.99美元的建议零售价来卖的,有些搞促销活动的店卖得还要更便宜些。

“按店面数量算的话,价格高于8.5美元的零售商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环球唱片显然调查过相关的情况,大卫-斯科塞斯的脸色很严肃:“但是如果只考虑位于销量集中区域的店面,这个比例会上升到三分之一。”

这很好理解。

位于市中心的零售店,和位于远郊的零售店,销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前者肯定比后者重要得多。

加西亚-赖斯特顿扮演了一整个下午的雕像,突然轻咳一声,开口道:“我们不能向唱片业协会抗议吗?”

虽然乐队没有任何一名工会成员,但无论是环球唱片,还是二十世纪娱乐,无论是公司本身,亦或是大部分高层,至少都加入了唱片业协会。

作为行业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唱片业协会对整个唱片行业的影响力甚至比联邦fa yuan还要强。

但是,工会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少数人手中谋取权利的工具。

“指望工会不现实,零售商定下的价格没有超过十美元,这是符合工会规定的。即使不考虑这一点,以唱片业协会那帮老爷们的效率,最起码也要两周才能协调好这个问题,慢一点的话或许要一个月以上。”

大卫-斯科塞斯摇摇头,“算了,这件事交给市


状态提示:第327章 首周46万和25%负面反馈--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