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超级能源强国>第六百五十八章 水到渠成

苏欢怀着沉重的心情,踏上了荆山的地面。

从京城公子哥沦落到徐氏管家,苏欢还不知道会什么“考验”落在自己头上,是杀威棒比较好挨,还是做烧火丫头比较轻松?这是个难题……

然而,无论苏欢情愿还是不情愿,苏家内部的强大压力,还是迫使他做了探路的卒子。

赚到了上百亿美元现金的苏城,展露出来的不光是赚钱的能力,还有合纵连横的基础。无论是他在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稳定关系,还是他在国外的基金联合体,或者国内的供应链系统,都说明了苏城自建的根基极具价值。

更难得的是苏城还不满30岁,可以想见,等他到了四五十岁,那些藤蔓能够绵延的多远多韧。

相比之下,苏东元虽然同样是身份贵重,且尚有一届多的任期,可他与苏家人的互补性并不强,整个苏系内部,能够取代苏东元的人还是颇有几位的,但像是苏城这样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当然,就中国的国情来说,现在的苏东元比苏城的政治价值更大,可再过十年二十年,却铁定是苏城的存在感更强。

投资现在还是投资未来,这是苏城留给苏家人的一道选择题。

目前,愿意给出肯定答案的人并不多。

苏欢的父亲苏忠雄是较为激进的,可就是他,也仅仅让儿子站队到苏城身边,其他苏家人多在旁观和思考当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愿意派出一两名家族子弟,站队到苏城这边来,可要说老一辈人也站队,愿意的就很少了。

苏城也不急着推进此事,甚至是有意的拖延。

将苏欢丢到荆山去。亦有尝试和观察的意思。

如今的大华实业已是国内最强的私人企业了,只要苏城不犯大的错误,它的横向扩张会非常的快。到时候,苏氏内部再有人想靠过来。得到的和付出的都会不同了。

将苏系的事情放在一边,苏城借着伦敦的金风,将大华实验室和大华燃气公司重新加强。

大华实验室的预算增加自不必说,许多曾经搁浅的项目,如今都被拿出来重新审查。如碳纤维研究所这样的核心研究所,更是得到了等同外国研究机构的资金补助,原先主攻的廉价碳纤维之外。高模量和高强度的碳纤维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

空调压缩机等原本只是作为附属的项目,现今都得到了充足的经费,而且有了迅速扩张成独立研究所的架势。

如果说以前的大华实验室是选着重要且赚钱的项目来研发,那在苏城目前的策略中。重要或者赚钱的项目,都可以得到经费。

如此一来,许多轻项目纷纷上马,以往不怎么受待见的家用电器项目,机械电机项目。乃至于基础材料项目,都列入了审查委员会的目录,继而出现了两三波研究团队,争着申请一个研究项目的情况。

90年代的中国,正是轻工业项目赚钱。重工业项目凋零的状态,其实全球都是这样的态势,只是欧美国家的重工业企业有钱有资本,日子还能过得下去,更有新科技这根红萝卜,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私人企业,差不多就只会瞅着诸如家用电器这样的赚快钱的项目去了。

学界向来是反映迟钝的跟屁虫,工程和机械领域更是如此。没几天的功夫,不仅有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递交项目申请,大华实验室外的研究员也有试探着询问的。

这倒是常有的事,许多研究人员往往一辈子都在研究一个体系的项目,行业内有什么特别的动向或者金主出现,自然是第一时间知道。

大华实业也一向并不反对公司外的研究员申请项目,只要他们将项目期间的专利和成果留给大华实业就行了。

黎涣祥还有点推波助澜的意思,除了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拨付资金给大华实业的全职研究员以外,暗暗将大华实验室的大量资金预算给宣传了出去。

于是,许多原本并非和大华实验室没有关联的研究人员,纷纷出现在京城、本埠和济*南以寻找机会,至于原本就在大华实业的研究人员,也都按捺不住,陆续有向原单位辞职,以直接加入大华实验室的。

这些非全职的研究员的存在是历史积累,早前的大华实验室缺乏充分的吸引力,又想要聘请那些知名的研究员,所以不得不将条件放的很宽,除此以外,像是三次采油所内,也有许多原本属于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所的职工,有些人情愿拿着更低的薪水在大华实验室上班,黎涣祥也不能强行要求他们从胜利油田辞职。

哪怕大华实验室总能获得超过集团平均水准的分红,耐不住总有人清高而追求安稳。

然而,个人报酬和研究费用是两码事。

前者再多也难超过百万,多部分的研究员年薪是向10万元靠拢的,只有极其出色的才能拿到数十万元。

可就现在的研究成本来说,百万元只是起步费,稍微尖端和先进一点的领域,就需要百万美元级的投入。

至于10万元这样的数字,用于实验什么的肯定是不够的,最多就是买点外国期刊,写点不痛不痒的分析文字,美其名曰追踪调查罢了。

以90年代的国内研究环境来说,大部分的研究所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骗经费写论文都有点困难,更别说是将研究当事业了。只有那些功成名就的老家伙们,才能从少的可怜的研究经费中占一块看得见的蛋糕。

不过,功成名就的研究者,身体健康智力巅峰者


状态提示:第六百五十八章 水到渠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