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王者降临>第四十章 后续反应

朝廷收到李利的奏表,李傕等人那是毫不关心。这口赋钱,别说州郡现在多半押解不上来。就算是押解上来了,按照惯例,这也是天子的个人收入,归少府管。和国库没一毛钱关系。李傕、郭汜等人再是胡来,也不可能去抢天子的私房钱吧。

既然这钱和自己没关系,李利又是因为要扑灭动乱才这样做。自然是毫无过错,大有功劳了。

而杨彪、士孙瑞等大臣,却看出了一丝不一样来。前任河东太守王邑就在长安,河东什么状况一问便知。河东不说太平无事,但要说民怨沸腾那也绝无可能。

既然这样,那李利出手,就是有意为之。嘿,这就有意思了。凉州诸将,素来残暴无行,无法无天,现在出了个小字辈却知道存抚百姓,爱恤民力。诸臣觉得,这凉州军中,也并不是都无好人,或许,似乎,仿佛还能抢救一下?

自灵帝驾崩后,董卓擅权,又是废帝又是迁都,一通乱搞,搞得天下诸侯纷纷起兵抵抗。那些起兵反董的就不说了,哪怕是保持中立的,也在骑墙观望,再没一家诸侯把收到的租税赋解押至朝廷。

而凉、幽、并等诸州,别说收租了,朝廷每年还要倒贴。这会公孙瓒为什么在幽州和上司刘虞闹得不可开交,还越境攻打冀、青等州,还不是没钱闹的。以前青、冀两州赋税会调拨到幽州去填幽州的坑,现在袁绍到了那里,又岂会如公孙瓒的意。公孙瓒麾下几万兵马嗷嗷待哺的,没钱没粮只好抢了。本来只想抢下胡人,结果刘虞还不让。人家要怀柔。本来这政策也没错,可也不看看现在是啥时候了。天下都乱套了,还对胡人怀柔,公孙瓒哪里肯干?

话说回来,既然这人头税钱是少府的,收不收得回来都是皇帝的私人钱,那朝廷自然也会赞同李利的做法,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荀子.哀公》里早就有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点,朝廷的公卿们绝对是深信不疑的,毕竟黄巾之乱就是前车之鉴。

杨彪等人一商量,索性就找上了李傕,对他说道:“李将军,吾观河东之政甚佳,宜当推行关中,以恤百姓。”也只能在关中推行了,因为朝廷能控制的也只有关中了。其他地方,早就不睬朝廷了。

今年兖州刺史刘岱和黄巾叛军交战不利,战死沙场。结果兖州地方派系就直接迎了曹操来当这个兖州牧。朝廷得知刘岱之死,遂任命京兆金尚为兖州刺史,金尚到了兖州,曹操占了地盘,哪里肯让,就率兵驱赶金尚,逼得金尚无路可走,只能南奔袁术。

这还是曾经心心念念想着要做大汉忠臣征西将军的曹操。其他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就更不用说了。眼里只有自己的地盘和别人的地盘,哪里还会想着关中还有个朝廷。袁绍早就想另立中央了,要不是袁术暗中想自己当皇帝,和袁绍撕破脸两兄弟搞分裂,这事就真让袁绍办成了。

李傕对政事不太精通,但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这放养百姓也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猪养肥了才能宰。既然侄儿李利和杨彪都觉得这么干有好处,那就这么干呗。

于是便点头同意。天子制书遂便下达关中各郡,着诸郡口钱恢复旧制。消息传出,百姓一片欢腾。

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其实很容易满足的,你只要不把他压迫得没有一点办法了,他就会任劳任怨的受你剥削一辈子。你稍微对他好一点,他心里面也会感恩戴德一辈子。

很快,又有消息传出,是河东太守李利先行一步,这才促使朝廷跟进,在关中全面推广此条政策的。关中百姓心中的感激对象,自此之后又多了一个河东太守李利。而王宏、宋翼辞官之后,不敢在长安久留,遂与家眷北返并州老家。途经河东时,在安邑逗留许久,特意上门感谢李利的救命之恩。

河东世家闻知之后,心中更是震动。士人之间,也在不知不觉间,开始改变对李利的看法了。

张辽被软禁李利军中,这次也一并来了河东。李利并不限制他的行动,只是身后随时有一群人跟着。

张辽倒是动了几回心思,想要逃走。只是他抢了马匹和兵刃又如何,逃得出这安邑城吗?逃得出这河东地面吗?

想通了之后,索性就不去动这个念头了。每日里在城中转一转,倒也是自从军以来没有过的悠闲。

这日在城中,张辽闲逛,闻得数十人聚在亭子之下,便听得旁边高处,站了个小吏,一面敲锣一面大声念道:“太守有令,口赋钱征收恢复汉家旧制,7岁起征,14岁乃止,每人每年出钱20!太守有令……”

张辽听了,心中就是一动,咦了一声,便凑了过去。细看那亭子之下,张贴的果然是官府的布告。鲜红的大印格外分明。

张辽曾经也算是凉州军的一员。他对凉州军,可谓是了如指掌。董卓得了大权之后,又是给党人平反,又是擢用名士入朝,但这都是他为了获取自己的名望而采取的手段。真真正正能惠及百姓的政策,却没出过一条。

董卓在台上几年,对桓、灵二帝的苛政,从来就没有要改动过的心思。他的所有精力,全部都放在篡权和对付关东诸将上面去了。

至于李傕、郭汜等人,在张辽心中,也不过是一介粗鄙武夫罢了,又如何懂得民间疾苦。只是张辽没想到,李傕之侄李利,居然做起亲民官起来了,嘿。真是有趣得很!

过了几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后续反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