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谬论红楼梦>红楼梦第八集3

但是在之前的剧情作者也说过,癞头和尚曾经告诉过甄士隐一句话:“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在那儿之后甄英莲在元宵节那天被拐卖了。上一章中又告诉你妙玉就是林黛玉,之前死的林如海就是妙玉的会算命的师父。那我们不禁要猜测了,这个癞头和尚和林如海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会算命的林如海告诉贾宝玉要注意元宵节发生的事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继续慢慢欣赏。你要想p红楼梦的迷局,你就必须得静下心来,不骄不躁的,慢慢地欣赏。

且说贾府的人谢恩领旨后,越发的昼夜忙活起来,紧张的连新年也没过好,到了正月十四的时候终于都准备好了。

这一夜,皇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没有休息,到处张灯结彩,就像举办婚礼仪式那样。到了正月十五的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贾母和一些有爵位的人都按照他的品级化妆打扮一直在等着,贵妃下午一点的时候吃过晚饭,下午两点半左右到宝灵宫拜佛,下午五点的时候进了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晚上七点的时候才传来太监的气喘吁吁跑来拍手的声音。这是一段场景盛大的情景。这里我们又要提到那句“故宫是这部作品的密码”,你看宝灵宫让你想起什么?凌霄宝殿,灵霄宝殿是天庭的宝殿之首,为玉帝面见朝臣的地方。传说是进入南天门之后的第一殿。大明宫,对应起故宫来说让你想起哪个宫殿,就是太和殿,为什么呢?因为太和殿里面有个正大光明的匾额,可以简称大明宫。也就是说,这个贵妃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准备,从玉皇大帝的佛像前面被带来,并且在太和殿参加了宴会观灯之后请求皇帝,皇帝才下旨让贵妃回来省亲的。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贵妃是不愿意“省亲”的,皇帝,也就是说贾宝玉也是不愿意让林黛玉来“省亲”的。但是贾政和王夫人却是十分乐意的,并且为此准备了很久。

那晚上七点,太阳下山了,天黑了,贵妃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之前我们说过,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相好,贾政是不愿意的,我们猜测可能贾政是不赞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可是,既然贾政不支持贾宝玉和林黛玉好,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出让贵妃省亲,也就是让林黛玉进贾府呢?我们知道王夫人下旨让妙玉进贾府,这是贾政提出来的,贾政是元妃的父亲,接妙玉进贾府”和“贵妃省亲”这其实是同一件事。也就是说妙玉就是这位元妃。那我们有点惊叹了,这个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近亲。我们知道,近亲结婚在清朝是被允许的。那我们就来看元妃进了贾府做了些什么吧。

太监在前面开路,贵妃回来了。众人都整装待发,期待着元妃的到来。

元妃的队伍经过牌坊缓缓地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这时旁白一首歌唱道:“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我们知道,之前北静王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也是这样盛大的场面,只是当时林如海的灵柩也在。而现在,是以贵妃省亲的形式出现的。说啊,二十年来一直在分辨谁是谁,比如说袭人、香菱、林黛玉都是同一个人,甄士隐和贾宝玉是同一个人,林如海和贾政是同一个人等等。但是石榴花开的时候宫闱里的事情就都清楚明白了。我们知道,林黛玉的历史原型是恪妃石氏,所以此处用石榴花来指代。也就是说,此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交代了,红楼梦这部作品讲的是后宫里的事情。宫闱里的事情怎么就明明白白了呢?下面那句就回答了,因为三春都争着跟元春一样。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像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三春和元春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迎春、探春、惜春和元春都是同一个人,只是可能展现的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当然,这个是我们猜测的。迎,不就是说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吗;惜,不就是贾宝玉爱上林黛玉的意思吗;探,不就是贾宝玉对林黛玉表白的那段时间吗。那这就告诉你,你看红楼梦这部作品,你不需要过多地去分析理会他们的家庭关系,而应该放在他们故事发生的各个时间节点。把这些时间节点组合起来,按“元迎探惜”,或者“惜探迎元”的顺序去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端倪。“惜探迎元”,谐音“息叹迎元”,也就是可能暗示说在元春省亲这天发生了什么令人叹息的事情。歌曲的最后说“虎兕相逢大梦归”。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贾宝玉的原型是顺治帝,我们知道顺治帝的属相是虎。“兕“是一种类似于牛上古瑞兽。所以我们猜测这个兕是指属相。我们也知道,顺治帝有三个姐姐,但他们当中没有属牛的,而在元春出现的时候说“虎兕相逢”,也就是说贾宝玉即将和元春相逢,历史上并没记载这位恪妃的年龄属相,董鄂妃不属牛,那我们通过这些分析,这个恪妃很可能属相是牛。那么通过他们年龄相近这个特点和属相中“丑牛寅虎”的顺序我们可以猜测,这个恪妃比贾宝玉大一岁。所以历史上的恪妃应该是属牛,我们知道顺治生于1638年3月15日,那么对应的可以推断,恪妃生于1637年的正月初一。大梦,意思是指人生或生死。归有终结或合并的意思。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人生就终结了或者说他们的人生就合并了。什么意思呢?结合上面的说“迎元春会叹息”的那些话,我们可以


状态提示:红楼梦第八集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